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同被引文献59
-
1杨晓琴.试论50~70年代主流小说“革命的古典主义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S1):49-51. 被引量:1
-
2刘宁.样板戏——古典主义的复活——文革主流艺术个案分析[J].戏曲艺术,2003,24(2):26-30. 被引量:9
-
3张林杰.守旧与开新——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摭谈[J].社会科学辑刊,1999(6):147-150. 被引量:15
-
4殷国明.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叙的尝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6):22-35. 被引量:22
-
5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J].天津社会科学,1998(3):85-97. 被引量:20
-
6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下)[J].天津社会科学,1998(4):90-101. 被引量:7
-
7段怀清.三个层面、三条途径、三种结果──欧文·白璧德在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1998(1):118-130. 被引量:10
-
8朱光潜.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8(1):21-29. 被引量:9
-
9周来祥.论古典主义的类型性典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6(4):73-81. 被引量:7
-
10刘士林.古典主义与审美主义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4):38-42. 被引量:4
-
1罗宗义.茅盾论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9(1):51-55.
-
2李爱旭.略论白壁德新人文主义与学衡派之关系[J].泰山学院学报,1999,24(4):61-62.
-
3苏光文.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学衡》存在期吴宓文化启蒙蓝图剖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40-57. 被引量:5
-
4朱寿桐.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思想邻壑现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93-96. 被引量:3
-
5谢占杰.艾略特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4):82-84. 被引量:1
-
6朱寿桐.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意念沼泽现象[J].闽台文化研究,2008,0(1):120-126. 被引量:1
-
7安德烈·莫洛亚,王辉.命运之神[J].译林,1989(3):157-162.
-
8凌越.为地上天堂打下第一根桩[J].中国改革,2014(4):114-114.
-
9刘大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批评?[J].艺术广角,2011(4):9-12. 被引量:1
-
10石小寒.同门异路:吴宓与梁实秋对白璧德的接受[J].学习与探索,2015(1):138-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