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艺术活动的本体之维──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性
被引量:2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2-149,共8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同被引文献22
-
1张永清.“审美特性”的凸显——“恢复与反思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5):136-146. 被引量:8
-
2王元骧.艺术实践本性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1998(3):142-154. 被引量:15
-
3王元骧.再谈艺术的实践性问题——兼与俞兆平先生商讨[J].文学评论,1998(2):150-154. 被引量:1
-
4杜卫.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1998(5):56-61. 被引量:3
-
5王元骧.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7(5):23-42. 被引量:8
-
6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79
-
7王元骧.黑格尔纯认识论文艺观的得与失[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4):38-47. 被引量:2
-
8蔡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映论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3):46-52. 被引量:1
-
9冯宪光.艺术反映论的主体观念[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62-68. 被引量:1
-
10陈传才.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主体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5(2):1-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王春荣,吴玉杰.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08(6):23-27. 被引量:12
-
2范玉刚.文艺学的理论之厄与范式转换[J].中国文化研究,2008(4):170-179. 被引量:1
-
3范玉刚.文艺学范式的重构及其文化阐释[J].求是学刊,2009,36(3):106-111.
-
4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学术月刊,2010,42(1):103-109. 被引量:4
-
5马涛.回返基础理论 促进交流互鉴——2022年文艺学动态[J].中国文学批评,2023(1):169-175.
-
6课题组.2022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2):4-19.
-
7张立军.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2(4):113-121.
-
1萧珞.感受历史人物的文化芬芳[J].第二课堂(A),2012(9):46-53.
-
2张永泉.鲁迅与个性主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8.
-
3鲁迅的趣味观[J].中华魂,1997,0(3):42-42.
-
4金晶.韩国女性文学的身份认同与女权主义创作[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0(1Z):3-5. 被引量:1
-
5张迪.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05-109.
-
6陈春敏.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发生、演变及趋势[J].文艺争鸣,2016(10):134-142. 被引量:2
-
7唐光萍.感悟《落日的辉煌》[J].云南电业,2002,0(5):47-47.
-
8文理平.关于文艺反映论问题的讨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3):135-142.
-
9汤志锋.联系在生活之上的文学——从《随想录》初探巴金的文学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8,3(2):83-86.
-
10蒋少华.从反映论到存在论——评一种关于文艺学哲学基础发展的理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5):89-9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