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称村落为“板”的由来及其含义考释──壮族干栏文化研究之一
被引量:4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60,共4页
GUANGXI ETHNIC STUDIES
共引文献12
-
1吴德群.包容:壮族山歌交往的特征[J].传承,2012(2):72-73.
-
2李伟华.拓展壮学族际研究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4(4):44-49. 被引量:3
-
3黄振南.再读《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3):138-140.
-
4覃凤余.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09-120. 被引量:21
-
5周颖虹.加强壮学个案研究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6(3):91-94. 被引量:2
-
6覃延佳.“冷逻辑”与热壮学——壮学研究之时空坐落选取反思[J].广西民族研究,2008(1):80-84. 被引量:1
-
7雷英章.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探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23(1):42-46. 被引量:3
-
8范秀娟.民间歌唱与乡土秩序——壮族传世情歌《嘹歌》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1,29(1):24-29. 被引量:3
-
9蓝利萍.论刘三姐文化的生态审美之精神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10,30(6):66-69. 被引量:1
-
10黄家信.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27-3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4
-
1R·McC·内亭,张雪慧.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J].世界民族,1985(3):23-29. 被引量:26
-
2李锦芳.“干栏”语源小考[J].广西民族研究,1999(4):77-83. 被引量:8
-
3覃彩銮.壮族自然崇拜简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0(4):46-53. 被引量:11
-
4李昆声.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J].云南社会科学,1981(1):69-73. 被引量:41
-
5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1(1):38-50. 被引量:18
-
6陆树刚.滇东南壮族民族植物学简介[J].植物杂志,1993,20(5):30-33. 被引量:3
-
7杨宗亮.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53-56. 被引量:13
-
8戴红亮.汉译“通名”统一规范化的原则及意义——以壮傣语支语言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05(2):22-28. 被引量:2
-
9戴红亮.试析傣族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J].修辞学习,2005(4):32-35. 被引量:4
-
10何正廷.壮族的“竜”崇拜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201-205.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4
-
1周艳.贵州汉语中的若干侗台语底层词[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4-188. 被引量:4
-
2张晓春,范心恒.干阑建筑符号、汉字符号与纵向表意书写表达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30-35. 被引量:2
-
3郭玉洁,柯佳,魏峰.广西传统干阑式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2,20(5):499-505. 被引量:2
-
4李图仁.壮族传统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传承与利用[J].民间法,2018,20(1):308-316. 被引量:1
-
1刘志一.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吗?(摘要)[J].农业考古,2005(1):155-155.
-
2张志先.“老漂族”的忧伤,你我可懂?[J].满分阅读(高中版),2013(1):16-18.
-
3罗仁惊瑜.仫佬族[J].文明,2010(1):98-99.
-
4潘世雄.壮族源流问题浅识[J].广西民族研究,1989(3):69-75. 被引量:1
-
5潘世雄.仫佬族族称考略——兼论仡佬族、侗族族称含义[J].广西民族研究,1991(3):47-50. 被引量:1
-
6王国宇.说“蛇”——语言与文化札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6):76-79.
-
7潘世雄.也谈夜郎族属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5(5):13-15. 被引量:1
-
8白耀天.《榜枻越人歌》的译读及其有关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1985(1):35-49. 被引量:7
-
9蒋岭.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06(1):20-21.
-
10周静.邂逅现代“游牧人”——走马欧罗巴之二[J].华人时刊,2002,0(12):2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