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满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35,共1页
Manchu Minority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8
-
1蒙宪.歌圩壮称的语言民族学探讨[J].民族研究,1988(3):37-45. 被引量:6
-
2白耀天.“墟”考[J].广西民族研究,1987(4):139-150. 被引量:13
-
3黄世杰.壮族古代的天文历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2):62-66. 被引量:2
-
4黄振南.歌圩释义与称谓源起[J].广西文史,2004(2):59-61. 被引量:3
-
5罗凉昭.凉山彝族火把节[J].寻根,2005(1):15-18. 被引量:2
-
6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1(1):38-50. 被引量:18
-
7郑超雄.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J].广西民族研究,2005(1):94-102. 被引量:19
-
8徐新建.“侗歌研究”五十年(下)——从文学到音乐到民俗[J].民族艺术,2001(3):141-154. 被引量:22
-
9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54-59. 被引量:20
-
10陆晓芹.“歌圩”是什么——文人学者视野中的“歌圩”概念与民间表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5(4):72-81.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7
-
1赵明龙.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民俗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2-18. 被引量:6
-
2陆晓芹.歌圩的地方性表现及其意义——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节日“航单”为个案[J].百色学院学报,2011,24(5):88-94. 被引量:4
-
3和杰艳.“歌谣人类学”的“多文本”写作——《侗歌民俗研究》的跨学科意义[J].百色学院学报,2013,26(1):111-113.
-
4陆晓芹.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民族艺术,2014(2):154-161. 被引量:6
-
5李振鹏.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功能、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80-89. 被引量:7
-
6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6):126-136. 被引量:2
-
7吴晓山.传统节庆的市场开发和文化定位的耦合与偏差——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1):293-309. 被引量:2
-
1王景琨.冠軍[J].宝藏,2015,0(2):72-72.
-
2卢学志.拍摄体充比赛中的趣味性照片[J].摄影世界,1993(8):7-7.
-
3柴科夫斯基《二月——狂欢节》曲式分析李虻[J].音乐生活,2012(2):51-52.
-
4李燕凌.在舞蹈创作中继承和弘扬的民俗文化[J].广东艺术,1998(4):40-41.
-
5黄宗权.史上最伟大的二十部交响曲“导赏”(上)[J].音乐爱好者,2016,0(10):46-51.
-
6张显华.民族节日大家欢[J].民族音乐,2006(3):55-55.
-
7尹明.壮族打榔舞[J].歌海,2014(1). 被引量:3
-
8戴山高.体育摄影[J].石油知识,2008(3):63-63.
-
9孙志国,路亭,谢琳.吹管乐器在壮族八音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2,0(8):67-67. 被引量:1
-
10文音.壮族民歌与歌仙刘三姐[J].民族音乐,2005(5):24-2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