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44-49,共6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
1沈湘平.论全球伦理的两重视角[J].唯实,2003(10):4-9.
-
2李建华,高清林.官德:社会的主体性道德[J].社会科学,1998(12):46-49. 被引量:1
-
3陈新汉.中日价值论交流的一次盛会──中国价值论代表团访日学术交流综述[J].人文杂志,1998(6):165-166.
-
4王孝哲.简论道德的价值[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15-16.
-
5张一兵,周嘉昕.承认相对和有限的客观性——关于构境论的对话[J].理论探讨,2013(4):41-44. 被引量:4
-
6徐贵权.价值真理新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12. 被引量:1
-
7李楠明.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J].求是学刊,1996,23(1):17-20. 被引量:2
-
8马怀刚.略论价值范型[J].晋阳学刊,1996(4):54-57. 被引量:1
-
9刘明诗,范金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及其演变[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1(2):82-87.
-
10李郭稳,朱冬丽.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的关系[J].黑河学院学报,2016,7(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