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8年第1期23-34,共12页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同被引文献231
-
1张克定.抽象空间方位关系构式的结构特征与认知理据[J].现代外语,2021,44(3):360-371. 被引量:10
-
2王文斌,宋聚磊.象似性视野下的英汉名词重叠对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1-10. 被引量:15
-
3杜清运.空间信息的语言学概念模型[J].地理空间信息,2004,2(3):1-4. 被引量:5
-
4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18(2):5-15. 被引量:58
-
5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13(4):32-38. 被引量:69
-
6文炼,胡附.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2000(4):298-302. 被引量:27
-
7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14(4):25-32. 被引量:95
-
8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18
-
9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3):64-68. 被引量:67
-
10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1):12-20. 被引量:43
引证文献20
-
1尤泽顺,何少娴.空间隐喻与福建区域形象构建:“海丝”话语批评性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21,38(4):384-399. 被引量:3
-
2徐天云,宋晓蓉.方位结构中参照的表现形式[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149-151. 被引量:1
-
3刘海燕.现代汉语的方位短语及其相关结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41-147.
-
4黄阳,程博.靖西壮语的方所系统[J].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83-91. 被引量:4
-
5谷素萍.汉语方位词研究回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16-118. 被引量:1
-
6徐采霞,徐炽喜.空间位移动词“升”的认知模式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2):142-147.
-
7彭晓.汉语方位词“上”相关研究之董理与综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15-23. 被引量:2
-
8肖燕,邓仕伦.空间语法中的空间关系表征[J].外国语文,2012,28(3):71-76. 被引量:4
-
9王葆华.位移介质动词的语义与论元表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88-92.
-
10杜清运,任福.空间信息的自然语言表达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9(6):682-688.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57
-
1覃凤余,王全华.壮侗语“来”的两种语义演变[J].语言学论丛,2020(2):337-360. 被引量:1
-
2徐莲.汉日上下时空隐喻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z1):26-29. 被引量:2
-
3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1):1-8. 被引量:42
-
4王桂花,吕玲娜.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综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6):106-108. 被引量:4
-
5刘海燕.现代汉语的方位短语及其相关结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41-147.
-
6阎利华.汉语的“前”和日语“前”的认知意义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5):63-67. 被引量:2
-
7陈敏.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中英方位词“上”和over的对比研究[J].文教资料,2012(10):27-29.
-
8张洋梵.论“上/下”“左/右”引申义色彩分工的差异[J].文教资料,2014(29):128-130.
-
9盖森,刘建忠,熊伟,张心悦,李江鹏.自然语言空间查询中应用编辑距离的规则匹配模型[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5,32(4):416-421. 被引量:1
-
10相诗尧,陈宜金,徐东晶.基于GIS的露天煤矿多源空间数据管理系统[J].工矿自动化,2015,41(12):1-4. 被引量:2
-
1陈昌来.现代汉语空间系统研究的新突破——读《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9,13(2):103-106.
-
2肖双荣,刘振刚.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系统[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2):96-98. 被引量:8
-
3齐沪扬.动作“在”字句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61-67. 被引量:5
-
4郭晓玮,邹春宇.现代汉语约量表达的空间隐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2):120-122.
-
5杨念.空间语言的研究综述[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1):75-79.
-
6张黎.现代汉语时点及相关现象[J].汉字文化,1989(3):24-29.
-
7刘桂玲.英汉语空间范畴的语言表征及空间隐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1):38-41. 被引量:5
-
8李行德.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语言获得[J].南开语言学刊,2009(1):129-139. 被引量:3
-
9蒋国辉.运动动词和空间参考点[J].外国语文,1986,11(2):115-123. 被引量:1
-
10关伟华.“大”称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6,27(3):78-8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