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关于稻作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我国关于栽培稻起源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到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阿萨姆──云南说”、“印度说”、“泰国说”、“华南说”等。7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距今70...
作者
覃乃昌
机构地区
广西民族研究所
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16-321,311,共7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关键词
稻作农业
独立起源
稻作文化
“那”文化
壮族地区
新石器时代早期
野生稻
壮侗语民族
岭南地区
文化区
分类号
S51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6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176
1
白耀天.
壮族稻作技术发展述略(下)[J]
.百色学院学报,2003,17(1):20-27.
被引量:5
2
白耀天.
壮族稻作技术发展述略(上)[J]
.百色学院学报,2002,16(5):1-5.
被引量:2
3
洪涛,杨艳.
世界首株水稻出于万年[J]
.农业考古,2009(4):31-34.
被引量:6
4
覃乃昌.
隋唐至宋元时期广西的水稻种植业[J]
.农业考古,1999(1):52-58.
被引量:2
5
何介钧.
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J]
.文物,1999(6):4-17.
被引量:74
6
安志敏.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J]
.文物,1999(2):63-70.
被引量:23
7
覃乃昌.
“那”文化圈论[J]
.广西民族研究,1999(4):40-47.
被引量:58
8
李子贤.
东亚文化格局中的云南文化[J]
.思想战线,1999,25(1):89-94.
被引量:3
9
雷学华.
浅谈《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方法及其他[J]
.广西民族研究,1998(3):117-121.
被引量:1
10
梁庭望.
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J]
.广西民族研究,1998(2):93-100.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1
1
郑维宽.
历史时期广西旱稻的种植变迁[J]
.农业考古,2009(1):60-67.
被引量:4
2
张阳,万辅彬.
珠江流域“那”文化圈的稻作与牛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1):47-52.
被引量:2
3
周梅清.
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特点分析——以南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例[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5):37-40.
被引量:1
4
刘祥学.
论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与环境适应的关系[J]
.热带地理,2013,33(6):748-755.
5
胡立耘,李子贤.
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下)[J]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2):36-43.
被引量:5
6
胡立耘,李子贤.
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J]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1):49-55.
被引量:3
7
黄金东.
西畴“女子太阳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义[J]
.文山学院学报,2015,28(4):9-13.
被引量:3
8
杨艺.
稻作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与开发——以广西天峨县纳洞村蚂文化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2017(10):224-227.
被引量:7
9
刘坚.
从水稻到沃柑:一个村落生计方式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J]
.农业考古,2019,0(6):115-123.
10
黄金东.
论壮族娅王信仰文化的实质与价值[J]
.广西民族研究,2021(6):117-12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唐琳.
乡村振兴中的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数字化发展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4):53-58.
被引量:4
2
李高翔,黄丽.
关于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法律保护的研究[J]
.旅游与摄影,2021(21):61-62.
3
闵庆文,张丹.
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J]
.地理研究,2008,27(6):1437-1443.
被引量:19
4
闻江涛.
对徐福是神武天皇的前辈之考证[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46-47.
5
王万盈.
2009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2):117-125.
被引量:1
6
魏明孔.
2009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2):126-135.
7
宿爱云.
“稻”字“盛水之禾”义质疑[J]
.农业考古,2011(1):24-27.
8
姜仁华,应兴华,林海,庞乾林.
浙江稻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J]
.中国稻米,2013,19(1):22-26.
被引量:4
9
李雪玲.
壮族传统文化对广西中职生德育的作用[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7):52-53.
10
钟顺清,刘卫,凡非得.
空心村传统稻作文化的发掘与传承[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8):253-255.
1
覃乃昌.
“秏”“糇”“膏”“ηa:i”考──兼论广西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及壮侗语民族对稻作农业的贡献[J]
.广西民族研究,1996(2):67-79.
被引量:6
2
潘其旭.
壮族“那”文化研究的开新之作──评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J]
.农业考古,1998(1):322-325.
被引量:2
3
徐昭峰.
新石器时代早期与农业起源有关的考古学问题[J]
.农业考古,2006(1):14-17.
4
蓝秀蓝.
谢泽宇赴隆安县考察“三产”融合、“那文化”[J]
.广西农学报,2015,30(2).
5
廖国一.
一部开拓壮学研究新领域的学术著作——读《壮族稻作农业史》[J]
.广西社会科学,1998(1):116-117.
6
尹明.
那桐壮族农具节[J]
.歌海,2014(5).
7
池田奈实子.
茶树品种通过酸解生成的香气成分[J]
.茶叶科学技术,1993,0(2):38-39.
8
郭茹星,王社教.
论唐代岭南地区的渔业[J]
.中国农史,2015,34(6):53-60.
被引量:1
9
刘祥学.
论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与环境适应的关系[J]
.热带地理,2013,33(6):748-755.
10
周楠,奚元龄.
关于棉属四倍体种起源问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J]
.Acta Genetica Sinica,1990,17(4):294-300.
被引量:5
农业考古
199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