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的人性基础与现实发展──论西方几个派别的慈善思想
被引量:10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6-79,共4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德]康德(Kants,I·) 著,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同被引文献104
-
1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1-6. 被引量:44
-
2赵蕊,李国林.社会文明进程与慈善事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7):109-111. 被引量:10
-
3单玉华.慈善意识相对弱化及其伦理成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6):33-37. 被引量:11
-
4夏明月,彭柏林.论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2(3):50-54. 被引量:7
-
5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2):116-121. 被引量:63
-
6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J].社会学研究,1998(1):86-99. 被引量:56
-
7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J].经济评论,1997(6):80-86. 被引量:33
-
8孙铭浩,蔡永江,刘志毅,刘明军,苏春江.慈善事业:中国社会保障的配套工程[J].理论导刊,1998(10):45-47. 被引量:3
-
9乔治·恩德勒,刘妍,王伊璞.美国的慈善伦理与财富创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13-20. 被引量:9
-
10朱贻庭,段江波.善心、善举、善功三者统一——论中国传统慈善伦理文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21-27.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10
-
1熊小四.中美慈善事业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34):214-215. 被引量:2
-
2彭晶,于君博.新慈善精神的动因与社会意义[J].中州学刊,2006(1):125-128. 被引量:10
-
3戚小村.西方近代公益伦理思想主要流派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5-18. 被引量:1
-
4陈秀峰,李莉.从慈善文化走向公益文明:试析中国基金会的治理理念[J].学习与实践,2008(9):119-124. 被引量:8
-
5陈秀峰,付锐平.社会互构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10(12):82-86. 被引量:2
-
6李占霞.试论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7(12):581-582.
-
7刘威.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J].中州学刊,2013(10):66-71. 被引量:21
-
8杨爱梅.论银行票据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防范对策[J].管理世界,2002,18(7):136-137.
-
9莫蕾钰,洪成文.基于伦理框架的高校捐赠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学(研究),2015(11):16-24. 被引量:4
-
10刘美玲.“慈善伦理的价值观导引”研究现状及其价值[J].晋中学院学报,2016,33(6):1-5.
二级引证文献45
-
1杨姗姗.宁夏伊斯兰慈善事业的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4):251-251.
-
2陈秀峰,李莉.从慈善文化走向公益文明:试析中国基金会的治理理念[J].学习与实践,2008(9):119-124. 被引量:8
-
3刘学燕.试论慈善事业的发展需打破“德性完美的神话”[J].理论研究,2009(3):48-50. 被引量:2
-
4陈秀峰,付锐平.社会互构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10(12):82-86. 被引量:2
-
5李莉.我国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与实效的实证研究——以爱达迅-农家女农村妇女扫盲项目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3):59-63. 被引量:1
-
6李占霞.试论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7(12):581-582.
-
7安秀梅,宁小花.合作视野下的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2(1):34-37. 被引量:3
-
8曹博林.互联网时代的“非制度化”生存——基于新浪微博的观察[J].电子政务,2011(12):29-36. 被引量:3
-
9苏玉玲.关于慈善行为的若干思考[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3):130-130.
-
10史竞艳.现代慈善的起源、发展及特征[J].思想战线,2012,38(3):45-49. 被引量:7
-
1王绍光.市场、民主与幸福[J].天涯,2002,0(4):38-42. 被引量:4
-
2严伍.送给父母的生日礼物[J].社会工作,2005(1):52-52.
-
3许萍.马克思与功利主义[J].商情,2014(24):221-221.
-
4郭秋,张淑华.浅析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原因[J].中国科技博览,2013(15):569-569.
-
5刘东平.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律对社会冲突的控制[J].齐鲁学刊,2006(2):146-148. 被引量:5
-
6舆论[J].中国教工,2014(4):21-21.
-
7戴家刚.关于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问题[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S2):47-48.
-
8赵小洁.浅论“以德治国”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J].新湘评论,2001,0(6):32-32.
-
9孟丽梅,杨安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3(9):26-26.
-
10刘建军.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延河,2006,0(4):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