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实参与的诚挚与历史意识的贫乏——当代工业题材创作的反思与期待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90年代中期颇有声势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浪潮中,《年底》、《年初》、《大厂》、《〈大厂〉续篇》、《雪崩》(谈歌)、《学习微笑》(李佩甫)、《最后一个工人》、《最后一座工厂》(肖克凡)、《车间主任》(张宏森)等作品,无疑汇成了一股强劲的激流。它们首先由于其艺术关注的焦点与现实中心话语的自觉契合一致,而引起了文坛内外的热切关注。但这一文坛创作热点,刚刚在人们的期待中形成了当代工业题材创作的第三次高潮,却又在人们的失望中匆匆而逝。因而殷殷期盼工业题材创作繁荣的读者不得不寄希望于下一个“高潮”了。究其原因,有人说它们深度不够,但又认为这是题材自身的局限,因为其对象领域本身“缺少深厚的人文传统和足够的审美积累”。这虽不无道理,但也暴露了几十年来在这一问题上陈陈相因的思维的局限性。
作者 吴培显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7,共5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