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6-38,共3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69
-
1袁行霈,程苏东,孟飞.格局·眼光·胸襟·气象——袁行霈访谈录[J].国际儒学(中英文),2021(1):80-86. 被引量:3
-
2杨曾宪.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J].人文杂志,1999(5):79-85. 被引量:7
-
3高楠.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J].社会科学辑刊,1999(1):128-134. 被引量:13
-
4汪正龙.本质追寻和根基失落──从知识背景看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9(2):12-18. 被引量:12
-
5吴相洲.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2):68-76. 被引量:5
-
6蔡镇楚.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文学评论,1999(5):97-104. 被引量:8
-
7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1997(5):155-168. 被引量:11
-
8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1
-
9罗宗强,邓国光.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J].文学评论,1997(2):9-22. 被引量:22
-
10陈洪,陈宏.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展望[J].天津社会科学,1997(3):82-8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8
-
1时光.史与思:中国文论“失语症”考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2):380-396.
-
2李瑞明,胡晓明.沈曾植诗学的学术意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5):86-92. 被引量:1
-
3李瑞明.三元与三关——陈衍与沈曾植的诗学离合[J].文艺理论研究,2005(5):49-55. 被引量:2
-
4张智慧.沈曾植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3):105-110.
-
5李瑞明.不取一法,不坏一法——沈曾植诗学的中道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9,21(5):18-23.
-
6王洪涛.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语世界传译研究的概念厘定与方法——兼论社会翻译学方法的价值与功用[J].翻译界,2016(1):103-116. 被引量:3
-
7韩叶林.郭绍虞赋论发微——兼论其对现代赋体批评格局的开拓[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2):76-80.
-
8吴玉庭,杨春信,袁修干,马重芳.珠状凝结换热的数学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01,18(4):334-340. 被引量:10
-
1编后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3):219-220.
-
2张思齐.从中西诗学比较看宋诗的理趣[J].文学遗产,2002(1):29-39. 被引量:7
-
3汤军.鱼玄机与迪金森生态女性诗学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4):117-121. 被引量:1
-
4李洪岩.关于“诗史互证”──钱钟书与陈寅恪比较研究之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4):48-53. 被引量:4
-
5王朝华.《柳如是新传》指谬[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1):43-46.
-
6王启元.《柳如是别传》札记——瞿式耜与柳如是[J].书城,2015,0(6):112-114. 被引量:1
-
7刘晴.向琴川[J].苏州杂志,2017,0(2):40-41.
-
8方弘毅.《柳如是别传》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9):153-154. 被引量:1
-
9胡晓明.高阳说诗:是以诗证史还是借诗造史──以“董小宛入宫”为中心的讨论[J].学术月刊,1999,31(11):64-69.
-
10袁晓薇,袁茹.中国诗学研究座谈纪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3):317-32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