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9-45,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17
-
1路翎.我与外国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5,7(2):5-10. 被引量:23
-
2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3):20-33. 被引量:31
-
3任现品.《苦闷的象征》: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2):199-207. 被引量:2
-
4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64页.
-
5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M].鲁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
6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13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7[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4,78、83页.
-
8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6.
-
9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2.
-
10鲁迅.《随感录二十五》,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
1黄炎.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贡献[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9(7):121-123.
-
2林焕平,王可平.从《夜读偶記》看茅盾的創作方法理论——为纪念茅盾同志逝世二周年而作[J].文艺理论研究,1983(1):60-65. 被引量:1
-
3卷首[J].创作评谭,2009(1).
-
4陈植锷.曹丕“文气”说刍议[J].文学遗产,1981(4):97-106. 被引量:3
-
5陈方竞.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J].文艺研究,1993(1):65-73. 被引量:8
-
6李小林.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构思论──关于神思与想象之管见[J].绥化学院学报,1999,22(1):49-52.
-
7肖立生,周小喜.“文穷而后工”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6):31-34.
-
8蒋茂礼.论创作自由[J].文艺研究,1990(4):31-41.
-
9张文勋.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文艺理论中的融通与转换[J].思想战线,2001,27(3):58-60. 被引量:1
-
10代迅.中国文论两种传统与外来文论之间的复杂纠葛: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理论在中国[J].文艺理论研究,2008(2):131-138.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