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功利主义”: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
被引量:21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17,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65
-
1林中泽.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经济伦理及其对儒学的调适[J].世界宗教研究,2008(1):109-120. 被引量:3
-
2梁景时,孙剑.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及现实价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7):17-20. 被引量:3
-
3孙婷.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论浅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1):77-78. 被引量:4
-
4杨向奎.论“礼尚往来”[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2-4. 被引量:7
-
5程恩富.充分认识哲学对经济行为分析的积极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1999(2):93-96. 被引量:11
-
6马云志,李少惠.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4):89-94. 被引量:7
-
7赵修义.经济伦理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课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1):58-64. 被引量:11
-
8刘欣.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37-42. 被引量:2
-
9魏小萍.“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22-28. 被引量:83
-
10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歧见[J].学术月刊,1986,18(3):20-27.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21
-
1董海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视域下中华传统责任思想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12-18. 被引量:1
-
2刘惠琼.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衡的原因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1(S1):50-52. 被引量:3
-
3姚晓春.论教育理论实践与教师的关系——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想[J].教育研究,1999,20(2):52-57. 被引量:8
-
4陈健,周莲.论王熙凤的孝[J].南方论刊,2006(9):60-62. 被引量:2
-
5徐超.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87-187. 被引量:1
-
6王艳.从传统文化看当前社会责任的实现[J].兰州学刊,2007(10):100-102. 被引量:4
-
7张耀南.论中国哲学没有“功利主义”——兼论“大利主义”不是“功利主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100-105. 被引量:6
-
8王硕.“报者,天下之利也”——论内嵌于传统伦理秩序的报机制[J].现代哲学,2011(3):117-124. 被引量:8
-
9朱伟.生育健康的伦理学基础: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J].医学与哲学,2000,21(1):42-44.
-
10周幼平,唐兴霖.中国情境下福利多元理论的反思[J].学术研究,2012(11):56-6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6
-
1赵尚.共同体的利益维护与认同建构——传播意义上“报”的文化解读[J].文化与传播,2020(2):31-36.
-
2李拥军.“报”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暗合与分殊[J].法商研究,2021(1):81-94. 被引量:4
-
3刘远,张成良.基于可行能力视角分析诚信乡村的建构——以山东省荣成市东岛刘家村志愿报偿体系为例[J].传媒论坛,2023,6(11):36-39.
-
4沈又红,黎钰林.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定位与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74-77. 被引量:5
-
5孔祥宁.义利之辨: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及现代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11-15. 被引量:5
-
6李英姿,李斌.新世纪高师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相关问题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S):154-154.
-
7李少婷.现代科技立法之功利主义伦理学基础[J].科技创业月刊,2008,21(9):122-124.
-
8黄兆信,张振新.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240-243. 被引量:2
-
9毛伟.温州地域文化与成人外语教育培训[J].学理论,2009(10):177-178.
-
10孔令彬.论《红楼梦》中的婆媳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6):11-14. 被引量:1
-
1张启树,马建平.公正与人道:道德的两种取向[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1):56-57.
-
2王康日,陈绪新.试论道德功利主义的局限性和道德法则的回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6):33-35.
-
3王强.孔孟荀三欲说[J].管子学刊,1994(2):27-31.
-
4王小锡.大爱至诚 必有大德[J].镇江社会科学,2008(4):28-29.
-
5何善蒙.以德配天 心安为上[J].当代贵州,2017,0(11):64-64.
-
6肖立斌.“德得相通”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观察,2009(3):32-33.
-
7苏振芳.论青年马克思对道德功利主义的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0):71-77.
-
8顾智明,彭钧华.论“德”与“得”的辩证法[J].社会科学,1996(4):43-47.
-
9刘莉.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张力——论道德的目的、动力、价值[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7-10.
-
10孙菲菲,陆劲松.略论中国儒家道德至上幸福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