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0-58,共9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4
-
1[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
2[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下卷)[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41,123.
-
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4[法]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M].林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739.
-
5[德]黑尔德.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M].靳希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1.
-
6笛卡尔著.尚新建等译.笛卡尔思辨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31,234-235.
-
7[德]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8[德]哈贝马斯 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
10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
1王生茂.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7-9.
-
2周艳红.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J].学理论,2014(24):34-36.
-
3高维杰.胡塞尔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理解[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3):24-30.
-
4凌济政.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2):19-20. 被引量:2
-
5实践:摆脱“自我中心困境”的唯一出路[J].哲学动态,1996(5):25-27. 被引量:1
-
6樊树庭.评黑格尔的“具体概”——读《哲学笔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1-7.
-
7傅永吉.“仁”与主体际性——社会公共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1(4):73-78.
-
8陈福滨.以“良心”与“仁爱”为内涵的全球化刍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1-6.
-
9王嘉.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纯粹自我”的意识统一性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592-596.
-
10韩水法.哲学的而非文化的主体际性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12-1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