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1997年第4期8-10,共3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6
-
1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8. 被引量:29
-
2李家林.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1):125-129. 被引量:9
-
3刘尔明.考试社会学理论探微[J].北方论丛,1994(4):25-30. 被引量:2
-
4程凯.“考试社会学”研究刍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5(1):101-103. 被引量:1
-
5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5-23. 被引量:545
-
6庄西真.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0(2):9-11. 被引量:24
-
7刘海峰.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2):27-31. 被引量:30
-
8马千里,许尧华.高等教育:从促进个人流动到促进社会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57-61. 被引量:5
-
9鲁洁.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8.
-
10方展画.《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二级引证文献27
-
1赵敏.试述我国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文教资料,2009(8):105-107.
-
2李立峰.高考改革:困境、反思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49-53. 被引量:7
-
3冯文全.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3):135-141. 被引量:3
-
4李立峰.高考自主命题改革的多维审视与省思[J].考试研究,2011,7(2):3-11. 被引量:4
-
5邓祥银.浅论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18-119. 被引量:2
-
6潘顺安.普通专科新生学习困境及其原因分析[J].大学教育,2012(6):16-18. 被引量:3
-
7任聪.教育心态的失衡——对我国部分小城镇中学教育现状的反思[J].内蒙古教育(C),2013(10):7-8. 被引量:1
-
8许晓.创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中招新模式[J].中国考试,2014(2):48-56. 被引量:2
-
9石慧.英语高考社会化改革何去何从[J].教育与考试,2015(1):23-27. 被引量:1
-
10蒯义峰.应试教育:一个学校行为的组织分析[J].基础教育,2015,12(4):36-42. 被引量:4
-
1王洪生.浅谈信息化社会的教师素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92-93.
-
2陈习新.浅析中国教育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5(25):150-152. 被引量:1
-
3张燕,李洪彬,张海波.“应试教育”三辨[J].哈尔滨学院学报,1999,21(4):128-130.
-
4薄千.也谈对科举制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招生,2000(2):59-61.
-
5李修远.为基础教育说几句话[J].学习月刊,2007(7):33-34.
-
6山东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一)试卷[J].现代教育,2005(5):90-94.
-
7刘金地,郭健之.漫谈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1999,0(2):11-12. 被引量:3
-
8陈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与探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59-61. 被引量:3
-
9陈继革,谢龙章.重视优生的“成就焦虑”心理[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4):16-17.
-
10刘郁晖.世界因个性而精彩[J].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1(1):1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