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朱东安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最后一代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不仅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且带头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既是其精华所聚,又是其糟粕所聚。精华所聚,...
作者
朱东安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6-191,共16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关键词
曾国藩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体系
桐城派
历史评价
经济之学
封建制度
清政府
批判继承
洋务派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9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9
1
王庆成.
太平天国和四书五经[J]
.历史研究,1995(3):79-93.
被引量:3
2
张勇.
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J]
.历史研究,1994(3):24-35.
被引量:11
3
任军.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东方文化色彩[J]
.历史研究,1993(6):72-82.
被引量:2
4
习五一.
宋教仁与阳明心学[J]
.历史研究,1990(1):150-159.
被引量:1
5
汤志钧.
近代经学的发展和消亡[J]
.历史研究,1985(3):46-58.
被引量:3
6
韩立君.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1):79-84.
被引量:1
7
李素平.
魏源以“变易”为主轴的今文经学思想[J]
.北京社会科学,1999(4):73-79.
被引量:1
8
温克勤.
浅谈梁启超的儒学研究[J]
.道德与文明,1999(1):27-30.
被引量:4
9
龚书铎,黄兴涛.
“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儒学[J]
.清史研究,1999(3):74-84.
被引量:18
10
李细珠.
理学与“同治中兴”──倭仁与曾国藩比较观察[J]
.学术月刊,1999,31(3):102-10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7
1
范大平.
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四题[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25(1):154-157.
被引量:1
2
张昭军,闫长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代儒学研究述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71-78.
被引量:1
3
郭平兴,成赛军.
多维视野下的曾国藩思想文化研究若干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8(4):113-116.
4
范大平.
晚清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折射——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1(4):1-3.
被引量:2
5
武吉庆.
从曾国藩研究看现实与学术的内在契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4):5-8.
6
刘燕,范大平,张华.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精粹及其当代价值[J]
.湘潮(理论版),2009(1):28-29.
7
范大平,范汉平.
曾国藩治学之道与学术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6):27-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苗庆科,李新伟.
曾国藩“勤俭”家风思想探析[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1):43-46.
被引量:1
2
范大平,刘建海.
耕读文化:曾国藩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8(4):140-143.
被引量:5
3
韩洪泉.
曾国藩、刘蓉、郭嵩焘早期交谊考——以刘蓉为中心的考察[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33(2):7-13.
被引量:2
4
李志英.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9(5):48-50.
5
邱巍.
近年来孔教问题研究述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0-54.
被引量:6
1
陈西平.
略论清统治集团自我演变的趋向[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1):133-138.
2
王洪涛.
“中体西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J]
.榆林学院学报,2005,15(1):60-62.
被引量:1
3
李兰萍.
澳门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观[J]
.广东史志.视窗,2011(6):46-50.
4
张泷浈.
试论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J]
.商,2015,0(49):112-112.
5
崔运武.
论江西近代化起步迟缓的原因——对刘坤一抚赣十年未涉近代化进行透析[J]
.江西社会科学,1999,19(4):58-62.
被引量:1
6
湛贵成.
试析传统文化对日本科技发展的影响[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6(1):106-109.
被引量:1
7
白阳.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J]
.黑龙江史志,2012(5):13-14.
8
杨炳昆.
洋务运动平议[J]
.乐山师专学报,1994,9(4):27-31.
9
何岸.
启蒙教育家杜亚泉[J]
.源流,2010(5):80-80.
10
梁丰.
明末科学家徐光启[J]
.决策与信息,1994(9):33-33.
近代史研究
199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