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语言之气到哲学之气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不同,前者以“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后者以“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世界的本原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气”是无形的存在,万物之形由气变化而来。如庄子所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篇》)“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张载也认为一切可见之象都是气。“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更重要的是,“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具有运动性。《谷梁传·庄公三年》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疏引徐邈言:“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这种“冲和之功”,即气的运行。张载亦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组,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正蒙·太和》)“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组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这正指出?
作者 申小龙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93-199,共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6

  • 1张俊峰.介休水案与地方社会——对泉域社会的一项类型学分析[J].史林,2005(3):102-110. 被引量:20
  • 2[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3林纾.春觉斋论文[M].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342,6343.
  • 4[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278.
  • 6[明]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 7[宋]吕祖谦.古文关键[M].丛书集成初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 8[明]唐顺之.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卷十[M].四部丛刊[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 9[明]艾南英.陈兴公湖上草序[A].天慵子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7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 10[日]小野泽精一,等编著.气的思想[M].李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