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5-100,共6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9
-
1陈秀丽,冯维.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3):20-25. 被引量:14
-
2罗国杰.论道德境界[J].哲学研究,1981(3):3-8. 被引量:9
-
3杨国荣.存在与境界[J].中国社会科学,1996(5):115-125. 被引量:16
-
4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140-143. 被引量:15
-
5王成.传统文化与当代个人道德修养[J].东岳论丛,2001,22(1):116-118. 被引量:5
-
6薛晓阳.学校德育:道德境界的构成与问题[J].教育学报,2005,1(5):57-62. 被引量:6
-
7张克政.以目的与手段说境界——“接着讲”冯友兰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6-19. 被引量:3
-
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
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
10(英)罗素(BertrandRussell)著,马元德.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76.
引证文献5
-
1严标宾,郑雪.解构幸福: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看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73-77. 被引量:7
-
2张克政.冯友兰“义”“利”观摭谈——以“人生境界说”为分析文本[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45-48. 被引量:3
-
3孙玉霞.道德境界的层次划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5):107-108. 被引量:1
-
4张克政.冯友兰“新理学”义利观及其当代意义略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16-18.
-
5张新.人生境界何以可能?——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为例[J].阴山学刊,2014,27(4):76-80.
二级引证文献10
-
1苗元江,朱晓红,陈浩彬.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2):128-133. 被引量:58
-
2苗元江,王青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76-81. 被引量:23
-
3张文渊.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与人生之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3):52-55.
-
4刘晓,左彤云.幸福教育观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87-90. 被引量:3
-
5周琼.略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因素及保障[J].高教与经济,2012,25(1):55-60.
-
6张克政.冯友兰群己观略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35-38.
-
7刘坤.论传统文化与学生道德培养的关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3(9):60-61.
-
8陈志霞,李启明.幸福感整合模型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群体的验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78-83. 被引量:17
-
9张少恩.冯友兰孟子学诠释进路[J].中州学刊,2020(8):95-101.
-
10邝松顺.浅谈“80后”职场白领的幸福感与成功[J].青年文学家,2013,0(1X):246-247.
-
1冯友兰.人生的境界[J].作文通讯(高中版),2015,0(3):64-65.
-
2冯友兰.人生四境界[J].社区,2012(8):14-15.
-
3黄亚娟.从《新原人》看冯友兰的理想人格[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10. 被引量:2
-
4陈鹏.略论新理学─—关于接着新理学讲的几点思考[J].哲学研究,1997(4):53-59.
-
5中国人的人生境界[J].中小学管理,1997(4):45-45.
-
6陈战国.境界与生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0):14-20.
-
7陈战国.兰生幽谷 无人自芳[J].北京社会科学,1995(4):27-32.
-
8陈鹏.将分析进行到底——新理学之后的一种路向[J].哲学研究,2002(3):27-33.
-
9孙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1):20-22.
-
10朱崇伦.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主体性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8):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