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代苏联文学道德主题的深化和托尔斯泰传统的发展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在托尔斯泰的处女作问世时就发现这位未来的伟大作家创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一、道德的纯洁感。二、心灵辩证法。确实,从最早的自传体三部曲到最后一篇论文为止,在托尔斯泰的全部著作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道德探索的主题。青年托尔斯泰以切身感受和卢梭的理论确立了自己的信念:只有大自然、土地以及生活劳动在其中的农民才是道德的源泉,而远离大自然和土地的有闲阶级——贵族、地主和其他寄生阶级(特别是接近宫廷的官吏)普遍精神空虚、道德腐败。于是,作家终身实践“道德的自我完善”,终于从一个出身上层贵族地主阶级的作家转变到“千百万宗法农民的代言人”,并且为个人、为本阶级、为整个“有教养阶级”(知识分子)向人民忏悔、赎罪。托尔斯泰处于俄国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他立足于俄国的大多数人口——农民,人类的大多数人口——东方民族。
作者 倪蕊琴
出处 《文艺评论》 1986年第6期112-116,共5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