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历史学的多层次功能与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史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博的科学,其本身是多层次的,因而也就具有多层次的社会功能。大体上,整个史学可以分为基础史学和应用史学两大类。基础史学又可分为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两个分支;应用史学又可分为宏观研究、实际应用和知识普及三个分支。以上各个分支可以各自实现其社会功能,也可以相互交叉、共同实现其社会功能。史学各种社会功能的实现,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现实的,
作者
袁庭栋
机构地区
巴蜀书社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3期80-82,共3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关键词
历史知识
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
外延
借鉴功能
新局面
应用史学
历史研究
知识结构
史学界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13
1
正平.
中国史学界第四次代表大会综述[J]
.历史研究,1988(6):68-73.
被引量:3
2
吴廷嘉.
要重视和加强史学方法论研究[J]
.历史研究,1986(1):4-14.
被引量:6
3
李开元.
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和史学多元化[J]
.历史研究,1986(1):23-32.
被引量:9
4
郭瑞祥.
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兼与黎澍同志商榷[J]
.历史研究,1986(3):33-41.
被引量:3
5
陈文桂,王和.
提倡学术自由 繁荣历史科学——首都部分史学工作者座谈会纪要[J]
.历史研究,1985(2):3-8.
被引量:1
6
刘大年.
论历史研究的对象[J]
.历史研究,1985(3):3-23.
被引量:6
7
黎澍.
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J]
.历史研究,1984(5):52-61.
被引量:24
8
努力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J]
.历史研究,1983(1):3-5.
被引量:2
9
柏绿.
学术讨论需要好的风气[J]
.历史研究,1980(6):20-20.
被引量:1
10
戎笙.
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J]
.历史研究,1979(4):49-56.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4
1
徐国利.
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总结[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17-24.
被引量:7
2
陈润叶.
论史学功能的特殊性[J]
.求索,2001(3):115-117.
被引量:2
3
王记录.
当代中国史学大众化研究的历程与理论反思[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3):126-133.
被引量:3
4
董彩云.
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反思[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2):57-67.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刘卫,徐国利.
对史学价值观与历史本体观关系的历史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123-129.
被引量:5
2
刘兰兮.
200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05-112.
3
韦巍.
高群耀:默多克的中国新棋子[J]
.中国企业家,2006(21):20-20.
4
何周.
浅论吕思勉的史学功能观[J]
.沧桑,2009(1):14-15.
被引量:1
5
徐国利,张笑龙.
中国史学与现实关系研究二十年[J]
.河北学刊,2010,30(3):81-88.
被引量:4
6
陈峰.
在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J]
.史学月刊,2010(9):17-23.
被引量:2
7
姚珺.
从史学功能的转变看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路径[J]
.新闻传播,2013(3):42-43.
8
陈安民.
略论新时期史学功用论研究的几个特点——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3):40-45.
9
王记录,张嘉欣.
公众史学在中国:发展路径与理论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4):122-128.
被引量:5
10
杜晓宇.
求新与复旧:近年来出版中国通史的比较研究[J]
.前沿,2020(1):110-115.
1
鹏羽.
西安地区历史学科研究生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5(1):111-113.
2
彭年.
“古为今用”与应用史学[J]
.社会科学研究,1986(3):71-74.
被引量:3
3
刘文瑞.
试论应用史学[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5(4):105-111.
被引量:3
4
平格尔.
历史编纂学和历史教科书中的社会史——从1970年代至今在(西)德的发展[J]
.历史教学问题,2004(4):80-83.
5
F.R.安克斯密特,罗筠筠.
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J]
.国外社会科学,1990(6):50-56.
被引量:1
6
梁景和.
历史学三系统说[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2(5):71-74.
7
向志学.
对应用史学和历史资源研究、开发、应用问题的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41(5):67-73.
被引量:3
8
陈琳莉.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的传承意义——以云南永仁直苴彝族刺绣为例[J]
.思想战线,2014,40(1):118-120.
被引量:7
9
乔治.伊格尔斯,周俊文.
最近十年的欧洲文学(二)[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82-94.
10
广东历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J]
.学术研究,1963(1):93-93.
被引量:3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