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阶值问题的讨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注意,并再次就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特别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肯定的。但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看法却很不一致。
作者
张舫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5年第5期94-95,共2页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剩余价值论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表现形式
商品经济
剩余劳动
经济范畴
卓炯
国内学术界
存在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王元璋,聂启登.
社会主义的m范畴应表述为“剩余价值”[J]
.江汉论坛,1984(1):44-45.
被引量:1
2
陈永忠.
试论社会剩余价值范畴[J]
.学术研究,1982(1):23-25.
被引量:2
3
刘承思.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吗?[J]
.学术研究,1982(1):26-28.
被引量:1
4
郭占恒.
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看法——与卓炯、郑兴听同志商榷[J]
.学术研究,1981(5):68-70.
被引量:1
5
张寄涛.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J]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1(04).
6
时培真.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J]
.学术研究,1981(4):75-75.
被引量:1
7
曾明.
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J]
.学术研究,1981(4):76-77.
被引量:1
8
郑兴听.
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与卓炯同志商榷[J]
.学术研究,1981(2):38-40.
被引量:5
9
卓炯.
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J]
.学术研究,1980(5):27-32.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11
1
孟捷.
剩余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思想史的考察[J]
.学术月刊,2021(2):65-74.
被引量:10
2
孟捷.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迈向以《资本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一般理论[J]
.政治经济学报,2020(2):3-20.
被引量:11
3
陈俊明.
有关《资本论》终篇的若干讨论问题探赜——《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八[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1-9.
4
胡世祯.
评广义价值论和联合劳动价值论[J]
.当代经济研究,2005(11):3-7.
被引量:4
5
曹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范畴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论坛,2013(5):191-208.
6
陈成玉,伍志燕.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
.学习论坛,2019,0(6):40-46.
被引量:1
7
景维民,裴伟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共享问题研究[J]
.人文杂志,2019,0(12):42-49.
被引量:5
8
孟捷,张雪琴,马梦挺.
增加值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企业的目标模式[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4):52-68.
被引量:6
9
罗士俐.
论借鉴外部性理论发展剩余价值学说[J]
.嘉兴学院学报,2022,34(5):75-81.
10
陈光金.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与属性[J]
.求索,2002(6):17-22.
被引量:1
1
卓炯.
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J]
.学术研究,1980(5):27-32.
被引量:10
2
郑兴听.
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与卓炯同志商榷[J]
.学术研究,1981(2):38-40.
被引量:5
3
李秀林.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要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石上[J]
.学术月刊,1980,12(1):6-9.
4
邹积贵.
《资本论》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论证[J]
.齐鲁学刊,1987(5):145-148.
5
郭占恒.
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看法——与卓炯、郑兴听同志商榷[J]
.学术研究,1981(5):68-70.
被引量:1
6
马小弟.
如何表达马克思的“两大发明”?[J]
.社会科学,1983(5):44-44.
7
卓炯.
再论剩余价值[J]
.学术研究,1982(5):33-38.
8
宛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展望[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30(5):8-12.
被引量:1
9
李秉濬.
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2(4):41-45.
10
宋启林.
社会劳动时间三重作用与价值、货币和工资[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1(1):42-4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