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瓦雷里诗五首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871—1945,瓦雷里的一生被印在法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两个重要年代之间。他生于多事之秋,卒于乱世之后。春秋鼎盛,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然而瓦雷里的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诗歌从未曾透进一缕战争的硝烟,或回荡战火的轰鸣,而是充满了心灵与智慧的震颤,情感与哲理的融合,晨钟的清澈,夜空的宁静,大海的深沉。在法国历史上,既能象抒情诗人那样捉住情绪的脉搏,又能象哲理诗人那样掌握智慧的节奏者,实在为数寥寥。或许瓦雷里可以被看作这难能者之一。他那有声有色的思想诗化了人的肉体,也物化了人的精神,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求之于诗歌的奇迹吗?!《蜜蜂》中,一个女子希望蜜蜂的蜇刺能使她从感情麻木的状态下清醒过来,摆脱虽生犹死的昏睡。它是否在告诉我们痛楚是生命的感知和必要的刺激,敏锐的思维会唤醒沉睡的意识呢?在《诗》中,瓦雷里把诗人比喻成一个吃奶的孩子,他的母亲就是智慧,诗是智慧的产物,智慧的乳汁——诗的语言将深暗、隐潜的精神生活带到意识的光照下,但对于智慧的追求须有耐心和节制,过份的冲动会使感情的源泉中断,而感情离开诗人还有何意义?诗歌沒有感情又有什么价值?《脚步》表现诗人的智慧在艺术创作之前期待灵感的到来,它同爱的期待一样温柔、微妙,灵感的种子虽在期待之中,但在预料之外,它在智慧的沐浴下会孕育出一首美妙的诗。《假死》似乎是一首永无完稿的诗,内在的生命呼唤新的改观,诗人注定要受到无休止的再创作的折磨,精神的产品没有真正的墓地。有时你也许会觉得瓦雷里的诗缺乏强烈的时代感,不能催人泪下,而又爱惜他那超逸的诗风,缱绻的诗魂;有时你也许因为他过份追求形式的完美,太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批评他的诗歌所传达的信息不够丰富,可又迷恋他那优美的音韵,深湛的意象,严谨的文思。读者这种感觉上的矛盾往往可以指出一个诗人艺术上的倾向。
作者 陈力川
出处 《国外文学》 1985年第1期249-254,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