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李炳炎的学术贡献与经济思想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李炳炎(1945—)男,江苏无锡人,是以理论创新著称的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特岗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所长、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1968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
向刚
出处
《海派经济学》
2011年第1期173-195,203,共24页
Journal of Economics of Shanghai School
关键词
分享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
卓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体系
学术贡献
经济学说
海派经济学
分类号
F092.7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K825.3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85
参考文献
9
1
王珍,沈建国.
李炳炎与威茨曼两种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J]
.经济纵横,2009(5):26-29.
被引量:15
2
孙迎联.
中西比较视野中的分享经济理论[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47-53.
被引量:5
3
戴园晨.
注重公平有利于提高效率、走向共同富裕——读李炳炎新著《共同富裕经济学》的感想[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52-54.
被引量:1
4
彭安玉.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跨越“私有化”陷阱——读李炳炎教授的新著《中国企改新谭》[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51-52.
被引量:1
5
张锋.
《资本论》在社会主义时代显示的新生命力──评李炳炎的《社本论》[J]
.现代经济探讨,2001(6):62-62.
被引量:1
6
房汉廷.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新探索——读李炳炎的新著《需要价值理论》[J]财贸经济,1991(11).
7
钟沛.
勇敢探索的丰硕果实——读李炳炎著《新成本论》[J]
.经济问题探索,1988(5):61-63.
被引量:2
8
本报记者 谷亚光.分享经济促进共同富裕[N]中国改革报,2006(006).
9
张大军(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理论的创新之作[N]中国财经报,2002(003).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姚海明.
评威茨曼的分享经济制度[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15(5):43-47.
被引量:8
2
李炳炎.
劳动报酬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J]
.经济研究,1982,17(2):69-70.
被引量:12
3
李炳炎.社会主义成本范畴初探.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文科版),1981,(4).
4
李炳炎.关于建立以净产值为中心的企业核算新体系的设想.财政与会计,1983,(6).
5
马丁·威茨曼.分享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2.
6
[3]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01.
7
[4]Metzger,1964.B.L.Metzger,1964,Profit Sharing In Perspecxive,Profit Sharing Research Foundation p1.
共引文献
17
1
彭仁贤,韩江波.
分享经济理论的演化:维度、路径与逻辑[J]
.江淮论坛,2013(3):49-55.
被引量:17
2
王珍.
批判与创新:李炳炎教授经济思想素描[J]
.管理学刊,2015,28(4):13-19.
3
董啸天,张梦冉.
共享金融:国内外述评、发展演变与最新进展[J]
.理论学刊,2016(6):81-85.
被引量:10
4
秦铮,王钦.
分享经济演绎的三方协同机制:例证共享单车[J]
.改革,2017(5):124-134.
被引量:85
5
韩振国,王伊欢.
分享经济视角下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的经营模式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17(4):169-174.
被引量:1
6
王帝钧.
断裂与重构:网络社会分享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5):83-93.
被引量:4
7
刘秀伟,李杰.
分享经济:理论脉络、发展趋势与中国实践[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70-76.
被引量:3
8
沈亚平,田秀娟.
分享经济促进就业:内在逻辑,运行机制与策略启示[J]
.未来与发展,2017,38(12):91-96.
被引量:4
9
吕继兵.
分享经济视野的国有企业改革[J]
.改革,2018(6):97-105.
被引量:4
10
刘少阳.
供给侧视角下分享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研究[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0):31-3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1
1
郭跃进.
论市场监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6-29.
被引量:12
2
陈秀山.
政府失灵及其矫正[J]
.经济学家,1998(1):54-60.
被引量:27
3
王珍,沈建国.
李炳炎与威茨曼两种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J]
.经济纵横,2009(5):26-29.
被引量:15
4
王冰.
市场失灵理论的新发展与类型划分[J]
.学术研究,2000(9):37-41.
被引量:36
5
代明,姜寒,程磊.
分享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纪念威茨曼《分享经济》出版30周年[J]
.经济学动态,2014(7):106-114.
被引量:44
6
沈满洪,何灵巧.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1):152-160.
被引量:188
7
<学术前沿>编者.
分享经济:下一个大时代[J]
.学术前沿,2015(12):4-15.
被引量:40
8
李文明,吕福玉.
分享经济起源与实态考证[J]
.改革,2015(12):42-51.
被引量:72
9
计海庆,成素梅.
分享经济的STS探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7):113-117.
被引量:5
10
王锋.
分享经济的可行领域及推进路径[J]
.云南社会科学,2016(5):65-6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秦铮,王钦.
分享经济演绎的三方协同机制:例证共享单车[J]
.改革,2017(5):124-134.
被引量:85
二级引证文献
85
1
汪红梅,王万力,李瑞海.
共享经济产业理论进展综述[J]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2020(1):108-120.
2
方浩,杨建.
基于多源流模型视角的政策议程分析——以共享单车为例[J]
.电子政务,2019(1):86-93.
被引量:11
3
李尧磊,韩承鹏.
共享单车治理演进探讨[J]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12):1166-1174.
被引量:5
4
张文龙,孙潇凯,孙海涛.
共享经济视角下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及发展方向探究——以摩拜和ofo为例[J]
.商业会计,2017(21):28-30.
被引量:8
5
周芬,胡成玉.
共享单车成本管理与盈利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
.现代商业,2017(32):176-178.
被引量:8
6
肖丹.
从共享单车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1):83-88.
被引量:3
7
王政贻,何得桂.
共享单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8):140-143.
被引量:32
8
许荻迪.
共享经济政策目标、政策导向与体系优化[J]
.改革,2018(4):92-101.
被引量:7
9
盖建华.
共享经济下“类劳动者”法律主体的制度设计[J]
.改革,2018(4):102-109.
被引量:22
10
王慧君,朱建明.
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分析[J]
.企业经济,2018,37(5):135-144.
被引量:23
1
王珍,沈建国.
李炳炎与威茨曼两种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J]
.经济纵横,2009(5):26-29.
被引量:15
2
李炳炎.
试论周恩来的经济建设思想[J]
.南京社会科学,1998(1):3-9.
被引量:4
3
李炳炎.
论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J]
.经济问题,1998(1):10-13.
4
戴园晨.
注重公平有利于提高效率、走向共同富裕——读李炳炎新著《共同富裕经济学》的感想[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52-54.
被引量:1
5
魏伟.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新的理论支撑——读《利益分享经济学》[J]
.探索,2010(4):191-192.
被引量:1
6
朱天济.
历史地把握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义价值实现[J]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6-19.
7
张晨.
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逻辑及对我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启示[J]
.中国图书评论,2010(7):20-24.
被引量:1
8
王珍,沈建国.
中西分享经济理论对比[J]
.财经科学,2009(7):57-64.
被引量:8
9
蒋伏虎.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统一[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2):23-28.
被引量:3
10
谷亚光.
分享经济促进共同富裕[J]
.经济研究信息,2006(8):41-42.
海派经济学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