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二级引证文献9
-
1李怡.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44-48. 被引量:1
-
2金小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黑河教育,2011(12):24-24. 被引量:2
-
3刘海洲,崔海妍.论郭沫若民族话语建构中的“人民本位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100-104. 被引量:3
-
4张武军.民国机制和郭沫若的创作及评介[J].文艺争鸣,2013(5):42-48. 被引量:1
-
5胡萌,罗璐.模糊视域下语文教师素养的建构[J].俪人(教师),2015,0(22):203-203.
-
6刘莉.现代人格教育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才智,2010,0(4):109-109.
-
7张健.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0(7):138-138.
-
8朱学民.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功能[J].课外语文,2019,0(18):187-188.
-
9杨洋.郭沫若“在抗战中”的历史剧创作[J].青年文学家,2012,0(14):204-205.
-
1韩靖.个人主义与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J].河北学刊,2001,21(5):66-68.
-
2邓承奇.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枣庄师专学报,1990(1):29-31.
-
3邓传俊.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7(8):94-96. 被引量:2
-
4王昌定.动人的恋歌——赞《秋雪湖之恋》兼寄石言同志[J].当代文坛,1984(3):31-34.
-
5余亚琳.从《徬徨》《野草》看鲁迅对个性主义的批判[J].江汉论坛,1997(1):72-73.
-
6曹力奋.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作用[J].上海党史研究,2000(1):24-27. 被引量:1
-
7林贤治.鲁迅三论[J].收获,2000(1):113-119. 被引量:1
-
8彬彬.偶思长短录[J].文艺评论,1991(4):81-83.
-
9李慎之,顾保孜.性情中人周恩来[J].今日南国,2007(4):61-63.
-
10刘玉倩.简述爱默生的个人主义[J].克拉玛依学刊,2010,13(5):322-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