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析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对刑法第 133条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规定的理解上 ,刑法理论及实务界存在着诸多分歧与争议。本文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解释论立场出发 ,对该规定可能的语义内涵和罪过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 ,对司法实践中相关情形的定罪量刑作出了分门别类的澄清。
作者
杜宇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法律系
出处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14-20,共7页
Journal of 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关键词
交通肇事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过失
分类号
D924.32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3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4
1
李晓龙,李立众.
试析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法学,1999(8):34-38.
被引量:20
2
张兆松.
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J]
.人民检察,1999,0(5):18-21.
被引量:12
3
李洁.
析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J]
.人民检察,1998(11):17-20.
被引量:3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M].
共引文献
53
1
刘立杰.
浅析刑法第133条中的“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论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J]
.理论界,2006(S1):48-50.
被引量:2
2
邱广木.
浅论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适用范围的正确界定[J]
.成功,2013(16):347-347.
3
马建文,杜宇.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辽宁警专学报,2004,6(5):18-21.
被引量:2
4
黄明儒.
日本刑法中逃逸行为的判例与理论介评[J]
.法学家,2001(6):96-101.
被引量:4
5
楼伯坤.
刑法第133条规定与加重犯理论之冲突[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5):36-41.
被引量:2
6
刘文莉,黄润恒.
交通肇事逃逸与司法实践[J]
.求索,2004(10):88-90.
被引量:1
7
侯国云.
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
.政治与法律,2003(1):50-54.
被引量:13
8
关晶.
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实质和范围[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46-50.
被引量:3
9
蒋晗华.
浅析犯罪行为可否成为先行行为[J]
.当代法学,2002,16(2):79-81.
被引量:6
10
黄伟明.
交通肇事罪构成中结果标准的数量因素分析[J]
.法学杂志,2005,26(2):47-4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2
1
阴建峰.
论共同过失犯罪[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1,13(3):23-29.
被引量:32
2
黄祥青.
浅析新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J]
.政治与法律,1998(4):60-62.
被引量:34
3
张波.
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5):30-34.
被引量:28
4
范德繁.交通肇事罪过形式初探--兼析刑法第133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5
王华.刑法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56.
6
储槐植.读“因逃逸致人死亡”司法解释[N]人民法院报,2001(003).
7
张兆松.
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J]
.人民检察,1999,0(5):18-21.
被引量:12
8
李洁.
析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J]
.人民检察,1998(11):17-20.
被引量:35
9
赵秉志,田宏杰.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人民检察,2000(1):20-25.
被引量:28
10
肖中.
论转化犯[J]
.浙江社会科学,2000(3):42-46.
被引量:63
引证文献
8
1
程和友.
浅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犯罪化[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6(4):37-41.
被引量:3
2
程和友.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犯罪化[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20(1):152-156.
3
董时华.
再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J]
.甘肃农业,2005(12):181-181.
4
潘家永.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问题辨析[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7,22(1):46-50.
被引量:1
5
罗云,廖忠东.
论交通肇事之罪过形式[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6):35-37.
6
吴晓敏.
析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5-38.
7
张玉振.
交通肇事逃逸相关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33):249-250.
被引量:1
8
喻红粉.
交通肇事犯罪疑难问题探讨[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4(2):100-10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8
1
吴刚.
对交通肇事罪中指使人构成共犯问题的新解读[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117-119.
被引量:3
2
孟静,刘锋.
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8(1):24-27.
3
程小芹.
对交通肇事罪有关问题的思考[J]
.兵团党校学报,2012(2):59-62.
4
谭亚琴.
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J]
.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4):175-175.
5
丁学文.
论道路交通风险的刑法应对——兼论危险驾驶罪新动态[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17(2):27-31.
被引量:1
6
郭静雯.
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构成——以一起交通肇事案为例[J]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5):70-78.
7
李志忠.
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对策分析[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1(19):165-166.
8
吴美艳.
故意杀人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界定[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3(3):83-85.
1
杜宇,马建文.
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84-387.
被引量:2
2
马建文,杜宇.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辽宁警专学报,2004,6(5):18-21.
被引量:2
3
郏文慧.
董事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J]
.检察实践,2005(2):63-64.
被引量:5
4
董文辉,敦宁.
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司法认定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
.刑法论丛,2011(3):322-346.
被引量:2
5
徐星星,何维维.
有些“话”不能说[J]
.政工学刊,2017(1):81-81.
6
黎安康.
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注意的问题[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6(1):70-71.
7
季永刚.
由蒲某挪用资金案分析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J]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6):101-101.
8
史晓华.
渎职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32):287-288.
9
李俊青.
意思表示错误“重大性”之认定[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8(3):14-19.
被引量:1
10
胡志坚.
论公诉裁量权的理性规制[J]
.人民检察,2004(10):5-8.
被引量: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