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14,共4页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参考文献1
-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同被引文献255
-
1周忠良,任东升.清前期儒典满译的国家性解析[J].民族翻译,2023(5):35-42. 被引量:1
-
2金旭东.对新世纪现代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42-45. 被引量:4
-
3穆雷.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评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J].中国翻译,2004,25(4):59-63. 被引量:71
-
4马会娟,温秀颖.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J].外语教学,1999,20(4):31-35. 被引量:8
-
5王承诒,王朝中,迪丽努尔.艾买提.浅谈“自然语言”的理解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3):96-102. 被引量:3
-
6吴义诚.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J].外国语,1998,21(3):48-52. 被引量:39
-
7张柏然,张思洁.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辨[J].现代外语,1997,20(2):26-30. 被引量:67
-
8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似性[J].中国翻译,1999(6):26-29. 被引量:48
-
9黎难秋,徐萍,张帆.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特点、成果及简评[J].中国翻译,1999(4):44-47. 被引量:5
-
10许钧.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1999(4):48-50.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24
-
1万江松.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07,4(S1):79-82.
-
2谢冰.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4):51-53. 被引量:2
-
3曹明伦.“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J].中国翻译,2006,27(1):51-54. 被引量:18
-
4张丹.从中国翻译活动的变迁看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242-244. 被引量:12
-
5万江松.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J].宜宾学院学报,2007,7(7):92-94. 被引量:3
-
6文军,胡庆洪.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J].上海翻译,2007(3):65-69. 被引量:25
-
7杨冬敏.佛经翻译与清末民初翻译活动比较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9(12):12-16. 被引量:4
-
8赵黎明,赵鹏,金烁锋.中国翻译标准的变迁[J].科技资讯,2008,6(36):214-214.
-
9王建国.刘宓庆翻译思想研究——《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内容概要[J].英语研究,2006,4(2):33-42. 被引量:4
-
10吴雪飞.“信、达、雅”说的争论性发展和现代诠释[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95-9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5
-
1薛尚.论佛经翻译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131-131. 被引量:1
-
2张举栋.刘宓庆的翻译语言哲学之路:历程与展望[J].外语教育,2019(1):211-220.
-
3熊瑾如.中国传统译论的话语特征研究[J].民族翻译,2023(5):28-34.
-
4冯全功.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2(1):57-69. 被引量:3
-
5冉诗洋.马克思主义著作早期在中国的译介[J].时代文学,2009(4):43-45. 被引量:2
-
6霍小梅.译史类著作对学术研究与治学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51-52.
-
7苏艳飞.译者地位在翻译史中的体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被引量:2
-
8黄小芃.再论隋释彦琮《辩正论》的翻译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S2):183-186. 被引量:5
-
9吴冰,蒋坚松.论道安“五失本”之本意及佛经翻译观念之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16-122. 被引量:2
-
10刘晓红,吴静.试论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文学翻译赞助人——梁启超[J].云梦学刊,2007,28(4):105-108.
-
1戴耀晶.读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J].语文研究,1992(1):24-25.
-
2郑远汉.语修结合纵横谈[J].当代修辞学,1987(2):27-29. 被引量:1
-
3濮侃.为修辞学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里程——评《中国修辞学通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4):19-22. 被引量:3
-
4袁晖.时代呼唤着汉语修辞史的诞生——纪念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J].当代修辞学,1995(3):1-2. 被引量:7
-
5吴继光.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评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J].汉语学习,1992(5):45-49.
-
6陈炯.语法修辞结合论行不通[J].当代修辞学,1987(2):30-31.
-
7李楚石.读《中国科学翻译文献史稿》[J].中国科技翻译,1993,6(4):55-17.
-
8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韩国语本序[J].汉语学习,1993(3):45-47.
-
9谭汝为.论清词论中的修辞思想——纪念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出版13周年[J].毕节师专学报,1997,21(3):8-13.
-
10谭永祥.语法修辞结合论和消极修辞——从郑子瑜对两部学术著作的评论谈起[J].毕节师专学报,1995,19(3):46-5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