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4-16,共3页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参考文献7
-
1李运兴.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J].外国语,1999,22(1):56-62. 被引量:33
-
2牛保义.英汉语篇含意衔接琐议[J].外语学刊,1999(1):35-42. 被引量:20
-
3萧立明.系统功能观与辩证论译[J].中国翻译,1999(1):15-17. 被引量:26
-
4吴义诚.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J].外国语,1998,21(3):48-52. 被引量:39
-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2):13-20. 被引量:935
-
6杨若东.语篇衔接关系的建立与跨文化语篇理解[J].外国语,1997,20(6):24-29. 被引量:27
-
7清曹雪芹清高鹗著程十发等绘红楼梦[M].
二级参考文献8
-
1牛保义.隐性衔接论[J].外语教学,1998,19(3):2-6. 被引量:21
-
2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18(2):15-22. 被引量:57
-
3牛保义.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谈中美两国人的思维模式差异[J].外国语文,1997,22(2):55-60. 被引量:26
-
4萧立明.论科学的翻译和翻译的科学[J].中国科技翻译,1996,9(3):1-5. 被引量:11
-
5胡壮麟.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2(1):2-8. 被引量:54
-
6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8(3):21-27. 被引量:99
-
7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3):2-9. 被引量:39
-
8刘伶,黄智显,陈秀珠.语言学概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共引文献1072
-
1龚漪璞.《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分析[J].译苑新谭,2019(2):115-120. 被引量:1
-
2陈宇.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粤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18):18-20. 被引量:2
-
3宫傲.中西翻译理论比较研究[J].现代英语,2024(1):111-113.
-
4王渊睿.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夏洛的网》译本中的应用分析——以任溶溶中译本为例[J].现代英语,2023(20):99-102.
-
5张海涛.英语框架网络的汉译[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2,35(5):92-94.
-
6郝会肖,任佳佳.“新文科”视野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与学生文化译介能力培养[J].文化学刊,2020,0(1):126-128. 被引量:4
-
7项锦丽.归化与异化视角下《怪奇物语》的字幕汉英翻译[J].汉字文化,2023(19):160-162. 被引量:1
-
8赵轶凡.浅谈电影《无名》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汉字文化,2023(16):157-159. 被引量:1
-
9喻诗瑶.从宝花纹变迁看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J].汉字文化,2022(S01):324-326.
-
10瞿莉莉.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2(S01):257-259.
同被引文献80
-
1耿艳梅,阮红梅.也谈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S2):315-319. 被引量:10
-
2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1999,22(6):24-31. 被引量:135
-
3郭建中.中国翻译界十年(1987──1997):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1999,22(6):53-60. 被引量:45
-
4熊沐清,刘霞敏.从连贯的条件看几种连贯理论[J].外国语,1999,22(3):22-28. 被引量:41
-
5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1998,21(4):45-50. 被引量:134
-
6奇志.199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翻译——转变[J].中国翻译,1999(6):6-6. 被引量:2
-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24-26. 被引量:194
-
8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21-23. 被引量:153
-
9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1):45-47. 被引量:145
-
10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78-86. 被引量:113
引证文献15
-
1高旭阳.文化交融中的异化译观前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2):29-32.
-
2彭雪梅.翻译研究中的衔接与连贯[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5):49-51.
-
3卢荣,周飞霓.英语的异化翻译问题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46-48.
-
4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4):53-56. 被引量:13
-
5程英.英汉语篇衔接的文化属性及并化翻译模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2):59-60.
-
6构筑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 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J].港口经济,2006(5):9-10. 被引量:1
-
7朱山军.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4):146-148. 被引量:9
-
8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57-59. 被引量:16
-
9韦新建.从"望子成龙"英译看异化翻译之选择[J].贺州学院学报,2004,21(4):31-34.
-
10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72-7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97
-
1刘心怡.英汉植物隐喻对比及翻译[J].汉字文化,2022(8):142-143.
-
2龙娟.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庄子》隐喻英译研究[J].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9,0(4):82-84.
-
3何正英.三维语境观与翻译研究——应用三维语境观进行译文比较例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21(S1):125-128.
-
4刘珊珊.隐喻的认知及基本翻译策略[J].文教资料,2008(26):53-56.
-
5安蔚蔚.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翻译[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7(1):116-118.
-
6陆乔叶.英语修辞格中隐喻的应用与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11):48-50. 被引量:1
-
7李贵升,罗国青,李艳冰.翻译研究中的词语误判与误评——以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J].上海翻译,2013(2):72-76. 被引量:3
-
8陈晶晶.对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188-188. 被引量:6
-
9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1):57-60. 被引量:111
-
10刘江伟.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外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12):101-101. 被引量:6
-
1彭开明.关于英译汉中的逻辑扩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3):91-94.
-
2Richard S.Pittman,劳宁.语言学中的核心结构[J].当代语言学,1963(6):68-71.
-
3孔庆蓓.从修辞结构理论看叙述语篇和描写语篇的区别[J].南开语言学刊,2008(2):92-104. 被引量:7
-
4封小雅.插入成分的语用功能及教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54-56. 被引量:1
-
5谷约.谷约评点 翻译擂台[J].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06,0(10):66-69.
-
6陈佩弦.向心结构的判定标准[J].池州学院学报,1995,15(3):27-31. 被引量:1
-
7杨佳芹,张爱军.英语插入语的语用分析[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0(1):34-34. 被引量:3
-
8张延俊.“这本书的出版”之类短语性质新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6):126-130.
-
9彭玉海.题元研究的方法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3):26-30. 被引量:1
-
10张玉萍,李洁.浅议维吾尔语插入成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6):150-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