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8-84,共7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同被引文献28
-
1汪方华.台湾新电影中的台北形象与中国身份[J].电影评介,2007(24):1-3. 被引量:2
-
2蒋俊.论台湾新电影的悲情意味[J].电影评介,2006(9):44-46. 被引量:3
-
3吴亚明.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女性电影初探[J].艺术百家,1998,14(4):96-100. 被引量:2
-
4姚晓蒙.两岸新电影:一种社会学比较及分析[J].文艺争鸣,1993(2):39-45. 被引量:3
-
5孟洪峰.侯孝贤风格论[J].当代电影,1993(1):68-77. 被引量:14
-
6贾磊磊.台湾新电影的叙事与阅读[J].电影艺术,1990(5):5-17. 被引量:4
-
7马军骧.漂移的轨迹——杨德昌电影初识[J].电影艺术,1990(5):18-28. 被引量:3
-
8石伟.台湾新电影中女性形象之刍论[J].当代电影,1990(1):94-97. 被引量:1
-
9李天铎,陈蓓芝.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的社会学再探[J].当代电影,1990(6):82-97. 被引量:4
-
10陈飞宝.论台湾新电影[J].电影艺术,1987(2):49-57. 被引量:6
-
1马莉.插图设计中的线条对于造型的作用研究[J].大舞台,2012(12):130-131.
-
2何玉新.侯孝贤 用胶片与时代作最后抗衡[J].时代人物,2015,0(9):80-81. 被引量:1
-
3吴双.从《悲情城市》看侯孝贤电影的艺术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
-
4严敏.32届金马奖的两大赢家[J].电影评介,1996,0(2):31-31.
-
5李文琪.高晓松,为历史写日记[J].环球人物,2014(11):84-84.
-
6孙玉清.特快专递[J].大众电影,1995,0(9):38-39.
-
7王童.侯孝贤答师生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2):123-128.
-
8余乐.最好的时光——从《悲情城市》看侯孝贤[J].电影评介,2008(20):8-9. 被引量:4
-
9万传法.在思想、心灵的深处 谈侯孝贤及其影片[J].当代电影,1998(2):81-84. 被引量:5
-
10王中.艺术营造空间 艺术激活空间——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中[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1):36-4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