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1999年第1期3-10,共8页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70
-
1葛洪源,王德朋.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侧记[J].史学史研究,2001(4):76-78. 被引量:1
-
2蒋大椿.21世纪史学理论研究断想[J].史学理论研究,2000(1):10-12. 被引量:9
-
3张梦中.确认“审美实践” 实现自我革命——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6(1):18-21. 被引量:3
-
4强连红.关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1(6):5-6. 被引量:2
-
5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8(6):5-16. 被引量:36
-
6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96(2):5-25. 被引量:42
-
7陈其泰.历史观的进展与二十世纪史学走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4):62-71. 被引量:3
-
8虞和平.50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5):47-70. 被引量:26
-
9蔡少卿,李良玉.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5):104-116. 被引量:16
-
10钱茂伟.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J].浙江学刊,1999(5):128-13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9
-
1曹守亮.点斑窥豹 滴水探海——“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历史分坛”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2):254-256. 被引量:1
-
2刘兰兮.200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05-112.
-
3韦巍.高群耀:默多克的中国新棋子[J].中国企业家,2006(21):20-20.
-
4江渝,李杰.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文化学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48-53.
-
5王晴佳.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8(4):11-23. 被引量:13
-
6卜宪群.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4):54-61. 被引量:1
-
7黄河.地方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化工,2011,38(11):207-208. 被引量:3
-
8李长春,张光胜.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29-30. 被引量:3
-
9曹小文,曹守亮.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J].史学理论研究,2014(3):19-29.
-
10陈峰.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5(4):107-116. 被引量:2
-
1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8(6):5-16. 被引量:36
-
2陈桥驿.回顾与展望——修志跨入新世纪[J].浙江方志,2001(2):2-6.
-
3王兴.民国时期夏鼐对考古学的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2017(2):106-116. 被引量:1
-
4晓琳.“世纪之交新疆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综述[J].西域研究,1999(4):105-106.
-
5王卫平.半个世纪以来围绕“俎侯矢簋”的论争[J].文博,2001(5):51-53. 被引量:1
-
6何龄修.清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1):2-5. 被引量:4
-
7张剑.淅川下寺楚墓的时代及其墓主[J].中原文物,1992(2):53-57. 被引量:6
-
8李志毓,王莉.创建开放、规范、宽容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座谈会纪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2. 被引量:1
-
9张彦丽.戊戌维新运动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首都学者纪念戊戌维新运动一百周年[J].北京社会科学,1998(4):150-152.
-
10陈戈,张玉忠.世纪之交新疆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J].西域研究,1999(1):4-1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