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1期32-39,共8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22
-
1郭齐勇.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J].文史哲,1998(3):36-38. 被引量:16
-
2李申.儒教、儒学和儒者[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26-33. 被引量:6
-
3苗润田,陈燕.儒学:宗教与非宗教之争──一个学术史的检讨[J].中国哲学史,1999(1):23-31. 被引量:8
-
4郭齐勇.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J].中国哲学史,1999(1):40-53. 被引量:27
-
5卢钟锋.世纪之交的儒学泛宗教化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1999(2):9-10. 被引量:2
-
6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1980(1):61-74. 被引量:65
-
7李国权,何克让.儒教质疑[J].哲学研究,1981(7):22-29. 被引量:10
-
8郑家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问题(上)[J].孔子研究,1996(2):99-109. 被引量:2
-
9任继愈.朱熹与宗教[J].中国社会科学,1982(5):49-61. 被引量:13
-
10任继愈.儒教的再评价[J].社会科学战线,1982(2):1-6.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14
-
1王定安.儒家的“宗教性”:儒教问题争论的新路径[J].历史教学问题,2008(4):30-36. 被引量:1
-
2张茂泽.任继愈的儒教观及其宗教思想史意义[J].人文杂志,2009(5):44-51. 被引量:5
-
3杨义芹.关于“儒教”概念的考察及其思考[J].孔子研究,2010(4):61-68. 被引量:3
-
4任文启.儒教:作为一种身体中的宗教——一个现象学的视角[J].宗教学研究,2011(4):270-273. 被引量:1
-
5方光华,袁志伟.侯外庐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2(1):22-31. 被引量:3
-
6周良发.2001—201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学术回顾与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4):25-29.
-
7李华伟.当代大陆儒教复兴之载体及其效用——历史视野下的反思[J].宗教学研究,2013(3):251-259. 被引量:2
-
8李洋.牟宗三儒学宗教论的立场和观点[J].传承,2016(2):142-143.
-
9刘伟兵,鲁世林.论宗教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基于《儒教与道教》的分析[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6,23(6):50-56. 被引量:2
-
10孙武军.《诗人主客图》儒、佛因素探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78-83.
-
1《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评介[J].哲学动态,1996(2):31-33.
-
2陈星.弘一大师致杨白民信函补遗、校点与考证[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1):5-10.
-
3王萍.由“仁义胡同”想到的……[J].档案天地,2004(2):44-44.
-
4王利锁.《达庄论》与阮籍后期的人生态度[J].史学月刊,2012(3):31-37. 被引量:2
-
5何金山.评近代蒙古族哲学思想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22(6):56-58. 被引量:2
-
6杨富学,史亚军.摩尼教与宋元东南沿海农民起义--研究述评与展望[J].宗教学研究,2013(2):240-246. 被引量:1
-
7唐明贵.陆德明的《论语》学[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41-45.
-
8韩晗.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及其启示——以1920—1930年代的“小国文学”研究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6):125-13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