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23-23,共1页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0
-
1靳珂.浅析当今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消费的影响[J].作家,2012(24):153-154. 被引量:3
-
2赵炎秋.论文学形象的形成过程[J].中国文学研究,1999(4):3-10. 被引量:16
-
3王汶成.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J].江海学刊,1996(3):186-189. 被引量:1
-
4童兵.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媒介化社会成果[J].新闻与写作,2006(1):19-19. 被引量:16
-
5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6[3]John Fiske.传播符号学理论[M].张锦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
7[6]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8[8]Eco,Umberto.The Role of the Reader[M].Bloomington:Indiana UP,1984.
-
9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P31.
-
10单小曦,邢红梅.从再度创造到审美实现——谈文学传播与接受环节中的文学价值生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82-86. 被引量:2
-
1速泰熙.书籍设计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J].包装与设计,1998(5):4-5.
-
2刘琳.书籍插图:现状与对策──访中国版协、美协书装艺委会主任张守义先生[J].中国出版,1999(12):51-52.
-
3陈莉.谈书籍护封的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72-73.
-
4冬春,李芃.书装设计的特性和基本原则[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3-117.
-
5刘净植.再见,中国第一封面——送别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张守义先生[J].新华文摘,2009(1):103-105.
-
6程阳阳.旧貌新颜总相宜——关于书籍装帧的实验性[J].美术向导,2007(3):81-82. 被引量:1
-
7精密达胶订联动线推广演示会在京举行[J].印刷技术,2006(10):16-16.
-
8子衿.文坛资讯[J].新作文(中学生适读)(高中版),2013(10):2-3.
-
9谭大青.浅谈书籍护封设计[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127-128.
-
10昌昇CS102-4为国产胶印设备增色[J].印刷技术,2010(1):7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