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7,共2页
Art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9
-
1周爱民.延安木刻对外国美术的借鉴[J].美术,2004(7):96-103. 被引量:11
-
2古元.从事版画创作的一点体会[J].文艺研究,1982(4):83-84. 被引量:5
-
3曹文汉.中国新兴木刻——延安学派[J].美术研究,1992(3):4-6. 被引量:7
-
4罗工柳.生活源泉与民族形式——谈延安木刻工作团的创作经验[J].美术研究,1980(2):1-3. 被引量:15
-
5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J].美术研究,1979(2):1-3. 被引量:40
-
6张望.延安美术活动回顧[J].美术研究,1959(4):59-63. 被引量:19
-
7胡一川.革命的文艺灯塔永放光芒[J].美术,1992(5):43-45. 被引量:11
-
8罗工柳.《讲话》原理决不会过时[J].美术,1992(5):46-47. 被引量:3
-
9李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民族特色[J].美术观察,2007(6):109-109. 被引量:2
-
10力群.《我感到光荣》,《山西文艺界》1987年6月1日.
二级引证文献8
-
1傅旭.在场·追忆·朝圣——延安主题美术创作的维系、变动和趋向[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2):99-102.
-
2路杨.经验、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6):39-49. 被引量:2
-
3张慧瑜.从“帐篷话剧”到华北电影队:1930-1940年代晋察冀根据地流动的文化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2,44(9):23-41. 被引量:5
-
4唐普研,乐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实践的路径与意义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23(6):52-66.
-
5李建玮.高校助力下河北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例[J].天工,2024(7):39-41.
-
6刘建理.汲取与求新:抗战时期根据地“新年画”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4(1):83-91.
-
7张西昌.陕西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史略及艺术特征[J].中国美术,2024(3):54-67.
-
8李冰,史妍.民族形象的历史变更与内涵阐释——以木版年画中儿童形象为例[J].今古文创,2024(31):85-87.
-
1聂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J].民族音乐,2005(6):61-61.
-
2裘实.《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曲词由来[J].人民音乐,1984(6):41-41.
-
3李允经.服务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评王琦的木刻艺术[J].文艺研究,2001(5):114-118. 被引量:1
-
4应观.忧伤的“阿诗玛”[J].大众电影,1999,0(9):20-22. 被引量:1
-
5王思聪.晋绥边区人民剧社[J].文史月刊,1994,0(5):182-186. 被引量:1
-
6何静.用生命歌唱——听王昆的歌唱所想到的[J].歌唱世界,2015,0(2):18-21.
-
7乌斯满江.更加热爱毛主席、共产党和我们伟大的祖国[J].人民音乐,1964(12):27-28.
-
8王连敏.魂兮归来——从民间剪纸看现代木刻创作[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8(S1):57-58.
-
9马岭.不失为一种镜子的价值——马基光抗战时期的木刻创作[J].美术,1995(11):25-26. 被引量:3
-
10余小梅.木刻创作对鲁迅的影响[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7):192-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