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1999年第5期16-20,共5页
Issues on Juvenile Crimes and Delinquency
参考文献1
-
1[苏]塔拉鲁欣(Тарарухин,С·А·) 著,公人,志疆.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同被引文献6
-
1栗克元.犯罪动机新探[J].现代法学,1996,18(2):92-95. 被引量:6
-
2靳高风.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126-134. 被引量:72
-
3靳高风,吴敏洁,赵文利.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43-149. 被引量:12
-
4汪庆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探析[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3(6):69-72. 被引量:8
-
5欧瑜霞.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案件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3(6):34-38. 被引量:5
-
6辛建,刘冲.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析——以犯罪主体为考察视角[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5(4):59-64. 被引量:2
-
1吾淳.我们不应再错过历史的机遇[J].探索与争鸣,1994(1):8-10.
-
2李松林.弘扬正气 催人奋进——谈谈党员管理中实行奖惩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2004(9):17-17.
-
3黄佩丽.论治安调解在基层公安机关中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4):124-125. 被引量:1
-
4丁丹.社会学视角下的女性犯罪诱因探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1):96-98.
-
5陈少波.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犯罪诱因之分析[J].魅力中国,2011(5):193-193.
-
6李景城.职务犯罪的特征及预防[J].法制与经济,2006(05S):38-40.
-
7申小刚.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2):63-63. 被引量:3
-
8毛敏芹,吴慧.青少年与计算机犯罪[J].现代企业教育,2006(A04):173-174.
-
9郭承志.我国加入WTO与走私犯罪诱因的变化[J].公安研究,2001(4):41-44. 被引量:2
-
10江仁宝.洗钱犯罪的特点与防治[J].犯罪研究,2003(5):47-5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