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5-21,共7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同被引文献7
-
1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6):12-16. 被引量:178
-
2任宝山.现代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河北工业大学),1997,(增刊):1-6.
-
3胡之德.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性人才[J].发展,1999(4):4-6. 被引量:3
-
4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1998(5):7-11. 被引量:34
-
5王键,何云坤.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创建教学工作新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1999(1):54-56. 被引量:4
-
6罗福午.关于工程师的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7(4):43-47. 被引量:29
-
7杨叔子.科学与人文:融则利 离则弊[J].中国高等教育,2000(7):18-20. 被引量:31
引证文献2
-
1李汉邦,丁会利,马岱,孙晓彤.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3-96. 被引量:2
-
2刘宁,王中铮,舒歌群,赵军,李惟毅.创新精神与工程能力的培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98-40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
-
1祝海林,张炳生,胡爱萍,葛乐通.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69-72. 被引量:41
-
2尤文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的整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7):216-217.
-
3倪红卫,张华,王炜,马国军,熊玮,何环宇.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创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53-456. 被引量:12
-
4孙会兰,汪殿龙,王波,张学政,郭志红,高静娜.基于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6,21(1):79-80. 被引量:4
-
5邱俊,刘慧杰,李琳.提高选矿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6,21(2):10-11. 被引量:1
-
6唐欣,康健.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整体框架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4):107-109. 被引量:4
-
1刘怡玫.重点理工大学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上海高教研究,1993(4):27-29.
-
2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7(1):6-11.
-
3张喜梅,郝世栋,段曰瑚.面向21世纪美、德、日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要求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1998,3(1):6-9.
-
4前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7(S1):1-1.
-
5许晓东.知识经济与重点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1999,20(3):59-63. 被引量:9
-
6杨叔子,姚启和.论重点理工大学实现四个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1-6. 被引量:26
-
7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素质培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7(1):12-15.
-
8贾永堂.21世纪我国重点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37-41.
-
9第2子课题组.重点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7(S1):22-31. 被引量:4
-
10张喜梅.新世纪美国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法模式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2):70-71.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