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3期109-117,共9页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96
-
1曾军.巴赫金对席勒讽刺观的继承与发展──兼及巴赫金笑论的美学史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23(3):8-14. 被引量:5
-
2张冰.对话:奥波亚兹与巴赫金学派[J].外国文学评论,1999(2):97-104. 被引量:4
-
3冯平.游戏与狂欢──—伽达默尔与巴赫金的两个概念的关联尝试[J].文艺评论,1999(4):27-31. 被引量:3
-
4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5):101-108. 被引量:45
-
5王加兴.巴赫金言谈理论阐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4):49-53. 被引量:5
-
6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J].哲学研究,1998(1):53-62. 被引量:24
-
7钱中文.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J].文艺研究,1998(1):32-46. 被引量:19
-
8王建刚.艺术语/实用语:虚拟的二元对立——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诗语理论的批判[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4):77-81. 被引量:1
-
9张会森.作为语言学家的巴赫金[J].外语学刊,1999(1):50-54. 被引量:14
-
10杨喜昌.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2):14-17.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0
-
1王莉,杨慧.论巴赫金思想的核心——“成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90-93.
-
2江飞.巴赫金“自由的人”诗学思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51-57. 被引量:2
-
3张丽萍.对话论视角下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艺术建构[J].俄罗斯文艺,2015(2):151-157. 被引量:1
-
4张卫东.文学的科学性问题刍议[J].俄罗斯文艺,2015(3):148-153.
-
5李伟华.互联网广场狂欢者的被操纵——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看虚假的“中国式狂欢”[J].安康学院学报,2015,27(5):87-92. 被引量:1
-
6张丽萍,孙胜难,周贤.对话理论视角下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烟盒警示语个案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4):63-69. 被引量:7
-
7周启超.巴赫金文论核心话语的中国之旅:回望与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1):64-71. 被引量:3
-
8白庆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J].甘肃社会科学,2018(2):108-112. 被引量:5
-
9匡存玖,彭若.俄苏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3-37.
-
10冯雅颖.基于巴赫金“对话主义”的广告文案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99-102.
-
1邹强.“穷而后工”的三层溯因[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89-91. 被引量:2
-
2董乃斌.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在中国韵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J].文学评论,1985(2):61-63. 被引量:3
-
3李卫东.什么是文艺学[J].江海纵横,2005(2):24-25.
-
4姜靖.巴赫金的对话诗学[J].国外文学,1994(2):59-64. 被引量:3
-
5王金胜.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对话诗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7):1-6.
-
6姚爱斌.对话体:朱光潜与巴赫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65-69. 被引量:2
-
7李晓琴.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的海明威硬汉形象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7(02X):105-105.
-
8李丽芳.主体理论视角下对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2,0(01X):8-9. 被引量:5
-
9杨新立.拉康语境下的《嘉莉妹妹》:美国梦的破灭[J].芒种,2012(4):139-140.
-
10张素丽.鲁迅《补天》的“对话”诗学[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1):77-7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