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秋夜》的象征主义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被引量:2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3-38,共6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同被引文献30
-
1杨邪.两株枣树[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3(2):65-66. 被引量:1
-
2谢菊.《伤逝》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56-61. 被引量:13
-
3郑迦文.鲁迅自我的找寻——《秋夜》的再解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66-69. 被引量:5
-
4.《鲁迅杂文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
5.《鲁迅全集》第10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244、244-245、243页.
-
6高旭东.《鲁迅:在医生与患者之间》[A].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2页.
-
7.《鲁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第413页.
-
8.[N].《晨报副刊》,1922年11月27日-19日.
-
9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第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
10杜衡.《〈望舒草〉序》.《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二级引证文献9
-
1陈佳.从《散文小诗》到《野草》——论翻译《巴黎的忧郁》对鲁迅散文诗创作的影响[J].现代中文学刊,2023(5):59-68.
-
2王宗凡,徐续红.“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75-80. 被引量:4
-
3王宗凡.“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2009,7(1):50-55.
-
4刘骥鹏.被封口的“我”与滔滔不绝的“他者”——《墓碣文》之探究[J].文艺争鸣,2012(9):76-80. 被引量:1
-
5朱崇科,陈沁.鲁迅作品中的“兄弟失和”纠结及其超克——以《伤逝》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5(11):73-81. 被引量:4
-
6赵学勇,吕惠静.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
7周逢琴.周氏兄弟失和后的潜对话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18-21.
-
8王风.《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J].学术月刊,2021,53(12):151-167. 被引量:4
-
9王风.《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4):138-152. 被引量:1
-
1何畏.试析鲁迅小说中的国民劣根性[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30-31.
-
2胡金玉.浅谈鲁迅思想的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3):85-86.
-
3牛鹤龄.也谈小说《药》的主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2):94-96. 被引量:1
-
4周发宝.阿Q典型意义之管见[J].临沂师专学报,1994,28(3):21-21.
-
5郭少渊,王绪河.数字入联,别有情趣[J].语文世界(上旬刊),2001(11):21-21.
-
6孙凌云.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审美观分析[J].芒种,2012(4):7-8.
-
7刘惠恕.评陈独秀诗中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情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2):78-82. 被引量:1
-
8樊庆彦.南社巨子高旭的曲折人生[J].古典文学知识,2012(1):128-137.
-
9王烟生.晚清小说理论的特点[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7(3):67-70. 被引量:1
-
10杨立容.吴芳吉和他的《婉容词》[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11):138-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