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0-53,共14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同被引文献63
-
1郜元宝.“胡适之体”和“鲁迅风”[J].文学评论,1998(1):63-72. 被引量:16
-
2木山英雄,赵京华.《野草》的诗与“哲学”(上)[J].鲁迅研究月刊,1999(9):37-44. 被引量:7
-
3石汝祥.进向完备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论鲁迅前期的世界观[J].中国社会科学,1981(6):151-178. 被引量:1
-
4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三)──鲁迅《野草》重释[J].鲁迅研究月刊,1996(3):32-34. 被引量:1
-
5刘彦荣.论《野草》的心理过程[J].鲁迅研究月刊,1995(12):31-36. 被引量:5
-
6郑敏.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J].文学评论,1997(2):53-60. 被引量:30
-
7李欧梵,尹慧珉.《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上)——《铁屋子里的声音》第五章[J].鲁迅研究月刊,1991(1):42-46. 被引量:10
-
8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寻(上)——论《野草》的哲学意蕴[J].鲁迅研究月刊,1990(9):40-46. 被引量:4
-
9白艳霞.结构与解构[J].文学评论,1996(6):25-34. 被引量:6
-
10钱理群.鲁迅对『现代化』诸问题的历史回应[J].文艺研究,1996(6):26-3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1
-
1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5):81-86.
-
2王晓初.“鲁迅风骨”:中国(越地)民族艺术的现代升华与显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5):1-7.
-
3任毅,陈国恩.《野草》:焦虑及反抗哲学的实现形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8):43-51. 被引量:4
-
4肖国栋.对《墓碣文》的释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7-39.
-
5李国华.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鲁迅杂文形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1):1-18. 被引量:3
-
6李国华.“我”的内在秩序与外部关联——也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构建问题[J].文艺争鸣,2018(5):41-46. 被引量:1
-
7国家玮.鲁迅研究的范式变革与概念重估——评钟诚《进化、革命与复仇:“政治鲁迅”的诞生》[J].文艺研究,2019,0(12):147-155. 被引量:3
-
8李玉明,郑直.关于生与死——论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3):134-144. 被引量:3
-
9李国华.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文艺争鸣,2021(11):66-76. 被引量:4
-
10孙士棋.鲁迅的创伤体验与记忆方式——以《野草》《朝花夕拾》为考察中心[J].嘉兴学院学报,2023,35(3):89-95.
二级引证文献21
-
1李国华.鲁迅言说“中国”的话语形态论析——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1):1-19.
-
2荆亚平.回忆、梦呓以及“真的神往的心”——评王吉鹏诗文选《家乡的水牛》[J].上海鲁迅研究,2022(1):228-236.
-
3崔云伟,刘增人.2004年鲁迅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5):128-135.
-
4田建民,贺莹.西方话语参照下的思想意蕴研究与美学研究--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8(6):24-32.
-
5任传印.《野草》的悖论话语之研究[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9):107-110.
-
6崔云伟,刘增人.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J].泰山学院学报,2014,36(4):49-57. 被引量:1
-
7崔锋娟.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生命哲学与美学追求[J].喀什大学学报,2016,37(4):83-85.
-
8邱焕星.从“革命鲁迅”到“政治鲁迅”——评李玮《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8):247-259. 被引量:1
-
9吴翔宇.陈国恩教授的治学方法与品格——以其“鲁迅研究”为中心发微[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1(9):32-37.
-
10谢俊.艺术如何介入政治?——从钟诚的“政治鲁迅”谈开去[J].现代中文学刊,2021(4):24-31.
-
1张闳.《野草》的无意识本文及其焦虑[J].文艺理论研究,1996(1):38-45.
-
2胡振环.谈鲁迅的《野草》[J].贵州文史丛刊,1995(5):22-25.
-
3王同坤.鲁迅、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审美倾向[J].中国比较文学,1995(2):203-211.
-
4王芳.走出选择的困境——从《秋夜》到《死火》[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11):79-81.
-
5吕恢文.续论《野草》[J].北京社会科学,1995(4):56-64.
-
6高青,杨天舒.《野草》的对话性释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5-119.
-
7钱理群.“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J].鲁迅研究动态,1988(3):21-27. 被引量:1
-
8田建民,刘志琴.激情与理智的对话——鲁迅散文诗《死火》赏析[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8):70-74. 被引量:2
-
9张春燕.黑暗的《野草》 诗化的思维[J].飞天,2009,0(A4):33-34.
-
10刘彦荣.论《野草》的心理过程[J].鲁迅研究月刊,1995(12):31-36.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