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33-39,共7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同被引文献12
-
1木山英雄,赵京华.《野草》的诗与“哲学”(上)[J].鲁迅研究月刊,1999(9):37-44. 被引量:7
-
2鲁迅.《野草·过客》[A]..《鲁迅全集》第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
3[日]竹内好著 李心峰译.《鲁迅》[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44页、第46页、28页.
-
4[日]竹内好著 (日)伊滕虎丸著 李冬木译.《鲁迅》[A].(日)伊滕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
5伊藤虎丸著 孙猛等译.《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2月版..
-
6竹内好著 李心峰译.《鲁迅》[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
7.噜迅日记[A]..《鲁迅全集(14)·日记》[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
8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A]..《鲁迅全集(4)》[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6页.
-
9.《鲁迅全集(10)》[M].,.第166页.
-
10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卷.416页,415页,416页.
二级引证文献41
-
1陈佳.从《散文小诗》到《野草》——论翻译《巴黎的忧郁》对鲁迅散文诗创作的影响[J].现代中文学刊,2023(5):59-68. 被引量:1
-
2魏巍,李向辉.七个“无聊”与鲁迅创作的转向——重读《在酒楼上》[J].鲁迅研究月刊,2019,0(12):15-22. 被引量:2
-
3张国玲.叛逆两生花——现代性视域下爱姑与莎菲形象内涵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02-106.
-
4詹志和.鲁迅风格一解:“解剖台的文学”——兼探鲁迅之“刀笔”的文化根由[J].中国文学研究,2006(4):9-12. 被引量:4
-
5崔云伟,刘增人.2005年鲁迅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22-33. 被引量:1
-
6汪卫东.十年隐默的鲁迅——论鲁迅的“第一次绝望”[J].理论学刊,2009(12):115-119. 被引量:3
-
7汪卫东.《野草》的“诗心”[J].文学评论,2010(1):141-149. 被引量:15
-
8汪卫东.“渊默”而“雷声”——《野草》的否定性表达与佛教论理之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75-88. 被引量:8
-
9符杰祥.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对“弃医从文”内部原理的再认知[J].文学评论,2010(2):132-138. 被引量:8
-
10史立辉.鲁迅成功的时代原因与个人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86-89.
-
1木山英雄,赵京华.《野草》解读(节选六章)[J].鲁迅研究月刊,2004(2):45-55. 被引量:3
-
2吴奔星.青年鲁迅踢鬼[J].诗刊,1990,0(1):44-44.
-
3木山英雄,赵京华.《野草》的诗与“哲学”(上)[J].鲁迅研究月刊,1999(9):37-44. 被引量:7
-
4山杉,牮钧.爱的祈祷——读叶延滨诗集《蜜月箴言》[J].当代文坛,1990(6):60-62.
-
5王东东.寓言的颓废——《野草》中的诗与哲学[J].中国诗歌研究,2012(1):178-224. 被引量:1
-
6张莹.鲁迅在日本——青年鲁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2,0(22):255-255.
-
7盖尔·琼斯,胡佩华.鲁迅的四个梦[J].上海文学,2009(6):84-86.
-
8刘彦荣.疏离现实的追寻——鲁迅《求乞者》主导意向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6):87-89. 被引量:5
-
9张直心.也谈鲁迅笔下的“文人相轻”——朱健国《来一个“文人相轻年”》质疑[J].鲁迅研究月刊,2000(9):89-90.
-
10申巧云.求乞者与勇士形象的冲突——从《求乞者》看文学理想对现实残酷的治愈[J].青年文学家,2014,0(7X):3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