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文为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4期118-124,3,共8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共引文献31
-
1夏海燕.当代西方的反经典倾向透视[J].岭南学刊,1997(4):100-103.
-
2刘坚.艺术思维美学的历史性与逻辑性——评《美学与艺术构思》[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4(1):103-107.
-
3靳启华.也谈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庾信诗赋创作艺术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1998,24(1):31-35.
-
4洪进.“上官体”生成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113-116.
-
5靳启华.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庾信诗赋创作艺术新论[J].怀化师专学报,1998,17(3):42-45.
-
6蔡燕.论初唐四杰的人格精神与唐诗刚健风格的形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56-59. 被引量:1
-
7朱丽霞,肖晓阳.“柏梁体”与“歌行体”的形成[J].山东社会科学,2005(1):97-100. 被引量:4
-
8沈文凡,沈玉文.一代唐音“起”射洪——重估陈子昂诗文革新的主张及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6):29-32. 被引量:2
-
9张申平.卢照邻生命意识对其诗歌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63. 被引量:1
-
10罗春兰.隋唐诗人接受鲍照诗的进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44-50.
-
1钱光培.中国新诗史上的方敬[J].当代文坛,1994(4):34-37. 被引量:3
-
2尹丽.《巴黎之梦》的“巴黎性”[J].外国语文,2009,25(2):74-78.
-
3小海.诗到语言为止吗?[J].诗探索,1998(1):19-21. 被引量:5
-
4小海.新诗话——诗歌经验散论[J].东吴学术,2013(6):116-122. 被引量:1
-
5小海.韩东诗歌论[J].东吴学术,2015(5):67-87. 被引量:5
-
6吴怀东.“异代可同调”——杜甫师承庾信诗法之一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18-20.
-
7章燕.走向诗歌审美的人文主义——谈济慈诗歌中的社会政治意识与其诗歌美学的高度结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2(4):67-75. 被引量:12
-
8查娜.诗与生命的神性对话——论蒙古族第四代诗人作品[J].西部蒙古论坛,2014(1):56-60.
-
9林平乔.论第三代诗歌的传统诗学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5):170-175.
-
10王元中,郭富平.本土诗歌经验对于戴望舒象征主义接受的影响[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59-6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