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自然性、共同性、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共生性、约束性、互助性、自卫性和排他性等特点,因而它既能产生正向功能,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关键是加以正确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作者
庄国波
机构地区
江苏盐城工学院团委
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4-39,共6页
Journal of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关键词
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
教育引导
分类号
D432.64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30
1
廖民玲.
试析大学生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形式与特征[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293-294.
被引量:2
2
周志强.
论学生主体观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实现路径[J]
.社科纵横,2008,23(1):145-146.
被引量:7
3
邹绍清,苏如娟.
试论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8(1):20-22.
被引量:13
4
潘从义.
新时期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04(6):145-147.
被引量:12
5
王学增,张春燕,吴衍忠.
体育群体概念的思辨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社会学意义[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2):72-75.
被引量:13
6
牟德刚,潘从义.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1):45-47.
被引量:14
7
潘从义.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J]
.江西教育科研,2006(4):26-28.
被引量:7
8
王济荣.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6(21):53-54.
被引量:10
9
刘贤辉.
福建省学生篮球小群体活动特征的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60-63.
被引量:5
10
李灵莉.
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沟通[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4):25-27.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10
1
阮永福,成守允.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体育小群体文化变迁的研究[J]
.运动,2012(8):75-77.
2
蒋礼文.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J]
.理论界,2006(1):123-124.
被引量:3
3
曹仁清.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6(32):180-181.
4
周兴惠,任斌.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6):115-118.
被引量:2
5
余小吉.
高校学生组织的困境与出路[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4):20-22.
6
孔祥鹏,刘丹丹,马宁宁,陈蕊,房竣.
消极后进型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6):22-23.
7
雷建民.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
.泰安师专学报,2001,23(1):105-108.
被引量:35
8
顾井清,王中教.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12-114.
9
郑豪杰.
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及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
.广东教育(职教),2023(10):57-59.
10
黎万和,胥宗勇,王德平.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对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79-181.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50
1
李卫星.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
.高教论坛,2007(6):163-166.
被引量:13
2
葛爱荣,谢雪梅.
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概述[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78-81.
3
钟灵.
浅谈英语教学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
.科技资讯,2007,5(20):141-142.
4
李卫东.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8):146-148.
被引量:16
5
吴永进.
非正式组织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8):54-55.
被引量:2
6
李强,史显华,周湘瑜.
浅谈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5):27-28.
被引量:4
7
刘宏山.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影响因素和失败原因[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12):74-75.
8
丁建洋.
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3,0(30):44-48.
被引量:14
9
涂德祥.
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被引量:5
10
刘钊.
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社团指导工作的思考[J]
.中医教育,2005,24(3):47-50.
被引量:3
1
苏俊枝.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4):250-252.
2
齐海丽.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价值及实现[J]
.创新,2010,4(3):30-33.
被引量:1
3
王明生,邵海军.
论中国特色的政治竞争与政治共识[J]
.南京社会科学,2009(11):59-64.
被引量:2
4
李家镐.
拜金主义与“腐败”[J]
.上海改革,1995(4):21-25.
5
王永兴.
全球化背景下中俄关系的“共生性”研究[J]
.俄罗斯研究,2007(1):38-43.
被引量:1
6
孙玉光,赤学礼.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控制与引导[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6(1):28-33.
7
许冬玲.
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2):145-147.
被引量:6
8
赵正洲,余保中.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引导[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89(1):35-36.
9
贾九斌,鞠丹.
浅析大学生伙伴群体[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0(3):55-56.
10
孔令兵.
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制探微[J]
.领导科学,2012,0(02Z):46-47.
被引量: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