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7-40,共4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同被引文献106
-
1李军,王永娜.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72-75. 被引量:9
-
2孙良明.汉语单复句划分标准评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1):88-92. 被引量:16
-
3李汉威.简论划分汉语单句复句的标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4):111-116. 被引量:13
-
4陈信春.区分单句复句的标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5):113-117. 被引量:3
-
5郭昭穆.复句分类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2(4):103-114. 被引量:4
-
6邵敬敏,胡宗哲.复句研究的一个新突破──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J].语文研究,1996(2):17-20. 被引量:3
-
7孙良明.再论按结构层次关系分析,取消单句复句划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33-48. 被引量:11
-
8邢福义.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J].世界汉语教学,1993,7(1):11-19. 被引量:36
-
9孙良明.从汉语动词特点谈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再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3,28(1):49-54. 被引量:14
-
10莫超.关联词语的定位与主语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1):134-14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荣丽华.汉语单复句基本问题研究概观[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5):50-53. 被引量:1
-
2吴锋文.从信息处理看汉语复句分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79-83. 被引量:7
-
3荣丽华.汉语因果复句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5):47-51. 被引量:6
-
4吴锋文.新时期以来汉语复句基础研究综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1):78-84. 被引量:4
-
5金静.复句三分法的优势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213-214.
-
6冶艳杰,高水云,冶慧颖.也说“否则”类复句[J].语言研究,2014,34(4):85-88. 被引量:3
-
7黎平.《论衡》假设复句的假设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107-11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2
-
1陈海艳.汉维因果关系复句表达对比刍议[J].汉字文化,2023(S01):75-77.
-
2黎平.从《论衡校释》的一处“理校”看专书语法研究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94-96.
-
3姚双云.英语if句与汉语“如果”句用法之异同——基于语料库的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933-938. 被引量:5
-
4吴锋文.新时期以来汉语复句基础研究综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1):78-84. 被引量:4
-
5吴锋文.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复句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29-33.
-
6梅丁方.浅析汉语复句的变换形式及意义表达[J].北方文学(中),2013(9):133-133.
-
7王立颖.汉语复句二分系统与三分系统的比较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95-99.
-
8吴锋文.汉语复句本体知识的形式化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6):107-112. 被引量:4
-
9吴锋文.汉语复句信息处理研究二十年[J].中文信息学报,2015,29(1):13-18. 被引量:4
-
10吴锋文.面向信息处理的非分句语段的类型及其特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3):64-69.
-
1张小曼.英语中的因果表达法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1,3(2):87-91.
-
2刘洁.现代汉语中的“说真的”[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6(5):97-98. 被引量:1
-
3孙永强.浅谈英语中表达因果关系的动词的用法[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1994,9(1):59-64.
-
4胡冰.AND的语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S1):146-148.
-
5徐美娟.关于连词“从而”和“因而”的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65-66. 被引量:1
-
6冯珺.容易混淆的日语因果句型之辨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5(1):64-66.
-
7“别人”开车岂知因果?[J].汽车自驾游,2011(7):18-18.
-
8朱斌,伍依兰,郑郁汀.释义句式“因……而……”[J].辞书研究,2014(3):29-35. 被引量:2
-
9吾买尔.赛地.维吾尔语从格及其在复句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3(2):47-49.
-
10隆孜·桑珠,其米次仁.略论藏传因明的因果辩证关系[J].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6,0(4):96-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