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本质在“遥远的目光”中澄明──语言哲学的新视野
被引量:23
出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5-50,共6页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62
-
1王寅.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2001,24(4):15-21. 被引量:72
-
2文旭.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外语学刊,2000(2):71-74. 被引量:49
-
3侯丽红.语言观的演变和语言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30-34. 被引量:9
-
4庄和诚.英语中的语音象征[J].外国语,1999,22(2):56-58. 被引量:19
-
5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J].外国语,1998,21(1):2-6. 被引量:23
-
6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J].当代语言学,1997(3):21-25. 被引量:72
-
7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被引量:208
-
8王全智.再读索绪尔[J].外语学刊,1998(4):29-35. 被引量:3
-
9季国清.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J].外语学刊,1999(1):9-16. 被引量:33
-
10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外国语文,1996,21(1):60-65. 被引量:119
引证文献23
-
1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8. 被引量:69
-
2宋艳欣.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认知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2):173-173.
-
3王寅.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象似性的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4-7. 被引量:112
-
4姚喜明.语言的镜像作用[J].外语教学,2002,23(5):6-9. 被引量:1
-
5郭熙煌.不规则句法现象的语义相似性[J].语言与翻译,2005(1):41-44. 被引量:1
-
6林艳.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J].语言与翻译,2006(1):8-13. 被引量:21
-
7张良林.评语言符号任意说与象似说之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2-115. 被引量:2
-
8鲍贵.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的历史逻辑[J].外语学刊,2007(4):22-26. 被引量:4
-
9朱炜.论索绪尔的差异原则和德里达的延异思想[J].外语学刊,2007(4):27-31. 被引量:6
-
10曾咪.英语词汇理据和隐喻作用探微[J].莆田学院学报,2007,14(4):33-36.
二级引证文献371
-
1李瑛,黄千红.基于体认翻译学的宋词隐喻英译研究: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为例[J].语言教育,2023,11(4):90-99.
-
2张凌.体认翻译学与知识翻译学考辨[J].语言教育,2023,11(4):81-89. 被引量:1
-
3高文成,吴超异.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离骚》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1(2):42-50. 被引量:12
-
4阳林靖.《三字经》英译中的“体”“认”探索[J].现代英语,2024(2):115-117.
-
5张丽,刘念.互文叙事与感官重塑: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9):91-97. 被引量:13
-
6廖巧云,翁馨.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探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1(1):53-61.
-
7李芳.基于体认语言学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2,12(3):36-42. 被引量:1
-
8吴思怡.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汉语古诗词结构对称性研究[J].汉字文化,2023(12):55-57.
-
9周妞.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25-428. 被引量:5
-
10韩海霞.浅析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5):73-74. 被引量:6
-
1胡元群.试用解释学循环理论解读“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科学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72-373. 被引量:1
-
2张媛.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曾觉之翻译思想[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9(6):48-53.
-
3蒋劲松.隐喻与信念之网的编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3):5-8. 被引量:2
-
4胡元群.大学英语作文“三级目标”写作模式浅探——基于逆向理解“解释学循环”理论的视角[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31-232.
-
5胡元群.解释学循环理论与大学英语“目标教学”[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82-85.
-
6李晓燕.论薛绍徽翻译作品的忠实与创造[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92-96. 被引量:2
-
7苑建华.文化的无意识,不定向的河流──本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印象[J].德语人文研究,1995(3):20-24.
-
8迟书.《俄汉详解大词典》在解释学循环中获得永恒的生命[J].外语学刊,1999(2):92-92.
-
9谭文旗.存在之思与存在之诗——“语文”的澄明[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4):108-112.
-
10赵毅.话语理解策略初探[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4):65-7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