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生死场》──兼谈鲁迅对萧红的友谊
被引量:2
出处
《求是学刊》
1980年第1期45-50,共6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26
-
1苏桂艳.女性写作的男性化叙述——论丁玲二十世纪30年代的男性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2,18(1):38-43. 被引量:1
-
2陈琳.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评萧红的《生死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5(4):64-68. 被引量:9
-
3阎志宏.萧红和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J].社会科学辑刊,1991(2):134-138. 被引量:9
-
4片山智行,刘丽华.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J].社会科学战线,1990(2):267-273. 被引量:6
-
5王秀珍.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J].学习与探索,1994(4):111-113. 被引量:1
-
6常勤毅.《生死场》二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54-60. 被引量:1
-
7袁洪权,陈才斌.《生死场》的重新阅读与萧红文学史评价再阐释——对萧红文学史写作的一种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12-17. 被引量:2
-
8王维燕.妇女解放的两难——《生死场》中女性反抗意识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05-109. 被引量:4
-
9张芝秀.人与非人——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生死场》的题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B06):56-58. 被引量:2
-
10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二级引证文献5
-
1王远.萧红《生死场》中女性主义体现[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2):90-92.
-
2黄晓洲.《黄金时代》镜头语言的表达空间[J].电影文学,2016(20):128-130. 被引量:1
-
3李冠华,何妍.《黄金时代》的间离化手法及其复调叙事[J].电影文学,2018(17):98-100. 被引量:2
-
4杨李贝贝.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生死场》重读[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0(1):133-134.
-
5闫慧丽,王星.难以言明的历史——论许鞍华电影《黄金时代》的萧红形象特点与塑造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7,0(2X):152-153. 被引量:1
-
1于丽华.学习鲁迅伟大的革命精神[J].求是学刊,1976,3(Z1):48-51.
-
2徐小凤.《生死场》:萧红小女儿心态的另一种诠释[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3):37-40.
-
3思众.同“蛀虫”战斗的光辉记录——读鲁迅后期书简札记[J].文史哲,1977(1):89-97.
-
4书新.关于鲁迅三封书信的写作年代[J].齐鲁学刊,1977(2):70-72.
-
5片山智行,刘丽华.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J].社会科学战线,1990(2):267-273. 被引量:6
-
6王尔龄.鲁迅集外书简四封[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6,21(Z1):97-101.
-
7汪沛.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J].理论导刊,2002(1):49-50. 被引量:1
-
8周新华.萧红《生死场》悲剧意识初探[J].文学教育,2009(15):96-97. 被引量:2
-
9程宜.时代,孕育形象的土壤——谈谈《莎菲女士的日记》和《生死场》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7(3):57-63.
-
10薛岚.不可磨灭的功绩——略谈许广平同志在整理鲁迅遗产中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1978(3):313-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