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菲利普曲线”的破产自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以后,通过财政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办法,逐渐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推广。理论的核心部分,简而言之,就是每逢有失业大军存在,同时资源、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时,便可以用财政支出办法鼓励投资,从而使社会上的需求有所增加,但由于人力、物力可得到充分利用,工资和物价即或略有增涨,大致还可以保持平稳。所谓的“菲利普曲线”,更以统计材料证实凯恩斯的核心理论。已故的菲利普,根据1861—1913年,1913—1948年,1948—1957年大量统计资科,绘成曲线,表明每当货币工资增加的时刻,失业水平便有所降低,换言之,货币工资与失业水平有着相反的变化。如果这个理论完全正确,那么英国每年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增加百分之三,只要失业水平保持2—2 (1/2)%,物价即可望保持平稳。事实上,英国政府战后三十余年以此为目标一直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两者之间,设法取得平衡;当失业率高的时候。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12-19,共8页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