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五行思想三题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于五行学说,特别是先秦的五行学说,在三、四十年前曾有过一次相当广泛的讨论,建国以来,也有过一些专门论述;许多基本要点,都差不多弄清楚了。可是,有几个并非不重要的问題,似乎还沒有得到人们注意;而这几个问題,对我们了解五行学说,有相当价值。它们就是:
作者
龐朴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4年第1期46-54,共9页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四十年
邹衍
春秋时代
山东大学学报
五行学说
十二纪
太平御览
五德终始说
左传
洪范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44
1
李学勤.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J]
.学术月刊,1986,18(11):37-40.
被引量:46
2
孙元璋.
《楚辞·远游》发微[J]
.文史哲,1985(6):61-64.
被引量:1
3
徐中舒.
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8(Z1):115-128.
被引量:23
4
冯浩菲.
《洪范五行传》的学术特点及其影响——兼论研究天人感应说之不能忽略伏生[J]
.中国文化研究,1997(2):40-44.
被引量:5
5
王汉昌.
禅让制研究——兼论原始政治的一些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6):121-126.
被引量:6
6
王传富,汤学锋.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J]
.文物,1997(7):35-48.
被引量:102
7
刘泽华.
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J]
.天津社会科学,1996(4):83-86.
被引量:38
8
金荣权.
《楚辞·远游》作者考论[J]
.中州学刊,2005(6):202-205.
被引量:7
9
殷南根.
略谈五行之理在春秋时期的丰富化和抽象化[J]
.甘肃社会科学,1991(2):30-32.
被引量:1
10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第1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91.
引证文献
7
1
张兵.
伏生《洪范五行传》对“五行学说”的吸收与应用[J]
.孔子研究,2004(5):37-42.
被引量:4
2
郑杰文.
禅让学说的历史演化及其原因[J]
.中国文化研究,2002(1):26-40.
被引量:8
3
江岚.
唐代墓志天干中“丙”字的避讳[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0):58-60.
被引量:2
4
彭华.
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5):68-72.
被引量:3
5
戴永新.
《远游》五行思想探析[J]
.齐鲁学刊,2015(2):108-112.
被引量:1
6
王博.
周式天人合一的崩溃与阴阳、五行的自然性意涵[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62-69.
被引量:6
7
张效霞,张鹏.
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及其原理溯源[J]
.中医文献杂志,2003,21(4):16-18.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方力行,谭春雨.
历代五行学说中土与长夏相配及五行顺序的探讨[J]
.河南中医,2006,26(12):8-10.
被引量:3
2
张效霞,王振国.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3):4-6.
被引量:5
3
王强芬,邹明亮.
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解释[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66-767.
被引量:5
4
靳宝.
燕国“禅让”实践的重新解读[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48-52.
5
吕翠田,贾永森,任珂,李运成.
对《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概念的不同理解[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73-76.
被引量:1
6
苏正道.
再论《吕氏春秋》“上农四篇”的来源[J]
.农业考古,2013(3):321-326.
被引量:2
7
陶玉泉.
从五行的本质探讨五行金生水的含义[J]
.四川中医,2013,31(6):42-43.
8
邢玉瑞.
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述评(五)[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6-9.
被引量:2
9
翟奎凤,邱振华.
以《易》解《范》,汉宋交融——黄道周《洪范明义》思想研究[J]
.周易研究,2013(6):28-37.
被引量:3
10
袁青.
简论郭店竹书《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J]
.中华文化论坛,2014(3):98-100.
1
陌颜.
谢谢你没有错过我[J]
.家人,2013(10):69-69.
2
张维华.
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J]
.文史哲,1980(5):36-40.
被引量:10
3
马勇.
邹衍与阴阳五行学说[J]
.社会科学研究,1985(6):54-55.
被引量:1
4
张超.
五行学说与领导艺术[J]
.信息导刊,2004(20):30-31.
5
张超.
五行学说与领导艺术[J]
.企业导报,2004(3):47-48.
6
蔡德贵.
简说邹衍[J]
.文史哲,1984(6):45-49.
7
陈福林.
《太平御览》中先秦两汉部分史实质疑[J]
.社会科学战线,1990(2):172-181.
被引量:1
8
陈伯霖.
满洲族名与清国号的文化阐释[J]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3):91-93.
被引量:1
9
臧振.
五行起源新探[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4):86-92.
10
华业庆,吴文良.
五行学说中“我”的和谐观[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3):53-54.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