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历史性妥协的瞬间:近代中国移植西式宪政之最后尝试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 4 0年代 ,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所发起的宪政运动在 194 6年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前后达到高潮。作为政协五方妥协的结果 ,“宪法草案案”集中体现了中间党派的自由主义宪政理想。本文通过对“宪法草案案”主要内容的分析 ,特别是将它与孙中山五权宪法和西方宪政模式进行比较 ,试图阐明中间党派宪政理念的特质和近代中国引进西式宪政制度的艰难。
作者
石毕凡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法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4-219,共6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关键词
宪政运动
政治协商会议
“宪法草案案”
宪政体制
政治制度
分类号
D693.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87
同被引文献
86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12
1
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M].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1-22页、90页.
2
.《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卷[M].,.第424页.
3
(日)衫原泰雄 吕昶 渠涛译.《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4
.《粱漱溟全集》第6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0页.
5
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A].谢泳编.《罗隆基.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C].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6
梁漱溟.《粱漱溟全集》第6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0页.
7
《粱漱溟先生谈时局》(专访)[J].昆明《民主周刊》,1946,3(7).
8
.《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卷[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页.
9
潘大逵.《如何调整五五宪草中的权与能》[J].昆明《民主周刊》,1946,3(3).
10
.《孙中山全集》第9卷[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0、97、178、536页.
共引文献
87
1
李国忠.
从开明专制、训政到新式独裁——兼论近现代中国对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220-224.
被引量:3
2
黄明同,张俊尤.
孙中山“德治”理念[J]
.现代哲学,2001(4):119-125.
被引量:1
3
张国威.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103-106.
被引量:1
4
耿云志.
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97-102.
5
邱捷.
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J]
.历史研究,2002(2):53-66.
被引量:22
6
陈金龙.
论孙中山的协调发展观[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9.
7
林家有.
论孙中山改造国民性的思想[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5.
被引量:3
8
赵晓华.
简论孙中山的和平观[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21.
被引量:2
9
王杰,张冰,赵艳芝.
在困惑中崛起——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J]
.广东社会科学,2001(5):83-89.
被引量:1
10
金冲及.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J]
.近代史研究,2001(5):1-20.
被引量:42
同被引文献
86
1
郭栋.
法理概念的经义指向及近代转型[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3):24-38.
被引量:9
2
喻中.
依经治国:董仲舒开创的法理命题[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46-160.
被引量:8
3
张师伟.
至善的王权:黄宗羲政治理想国的伦理前提和道德使命[J]
.复旦政治学评论,2020(1):219-249.
被引量:3
4
付阳.
七十年前的宪法讨论[J]
.书屋,2004(2):64-69.
被引量:3
5
范泓.
在“民主与独裁”中的胡适[J]
.书屋,2004(9):36-40.
被引量:4
6
张连国.
中国自由主义迟到的人权宣言———1929-1931年人权运动简评[J]
.南京社会科学,1999(4):53-62.
被引量:6
7
王永祥,王丽华.
论中间党派在1939—1945年宪政运动中的宪政设计[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2-59.
被引量:9
8
周叶中.
论代议制度产生的原因[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5,17(2):25-29.
被引量:2
9
张文显,信春鹰.
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热点述评[J]
.比较法研究,1990,4(1):6-11.
被引量:138
10
K.W.诺尔,李立强,李启欣,林致平.
法律移植与1930年前中国对德国法的接受[J]
.比较法研究,1988,2(2):55-60.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7
1
朱分华,张炜,袁文峰.
协商民主的理性基础解读——以1946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案例[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S2):68-71.
被引量:2
2
别敦荣,吴国娟.
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
.教育研究,2006,27(7):17-23.
被引量:24
3
沈春光.
论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之变迁[J]
.中国行政管理,2007(12):89-91.
被引量:4
4
陈平,张英魁.
近年来学术界对代议制研究的总述[J]
.高校社科动态,2011(2):25-32.
5
钱大军,郭倩.
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应当如何选择[J]
.北方法学,2018,12(6):5-14.
被引量:1
6
张师伟.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传统法学理论资源现代转换[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4(3):25-38.
7
马剑银.
英美宪政的近代中国之旅——反思从戊戌变法到“四六宪法”的宪政认知与实践[J]
.清华法治论衡,2013(1):106-12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赵翠.
矛盾性: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从大学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J]
.文教资料,2008(1):146-147.
被引量:1
2
杨纳名,赵金保.
大学矛盾分析及大学治理[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2):22-24.
被引量:3
3
本刊编辑部.
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07,28(3):3-16.
被引量:19
4
车德才,暴励.
论地方高等院校定位[J]
.长治学院学报,2007,24(1):65-66.
5
吴国娟,李昌新.
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伦理反思[J]
.教育评论,2007(3):21-24.
被引量:5
6
余承海.
反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41-142.
被引量:3
7
江涌,王成奎.
本土化语境下的大学制度创新:和合共生[J]
.学术交流,2008(12):299-302.
被引量:1
8
江涌,王成奎.
本土化语境下的大学制度创新:和合共生[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
被引量:2
9
卢晓梅,董泽芳.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现状及反思[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21-25.
被引量:9
10
李华玲.
现代大学道德性批判[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23-25.
1
王璇.
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一致性[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5,0(11):4-6.
被引量:1
2
姜明安.
西方宪政模式存在诸多弊端[J]
.人民论坛,2014(3):52-53.
3
刘怀松.
现代中国的宪政之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1-4.
4
张振国.
孙中山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比较[J]
.现代法学,2002,24(2):22-26.
被引量:2
5
高贤芳.
试论多党合作中“互相监督”的效能[J]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27-29.
6
强昌文.
克林顿绯闻案与现代法治[J]
.河北法学,2000,18(2):16-17.
被引量:1
7
张义清.
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宪政之路[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115-119.
8
蔡斯图.
奥朗德的新欧洲[J]
.中国新闻周刊,2012(16):64-65.
9
彭彦强.
宪政概念再探——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65-67.
10
雷墨.
当代国王:进化中寻找“新衣”[J]
.南风窗,2016,0(10):30-34.
社会科学战线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