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功的人物肖像,应该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品格,同时又应该是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形态。通常说的“言为心声”,“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就包含有这个道理。人的“心灵”活动、性格、感情状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东西,但因为它借语言、声调、手势、眼光等物质形式而存在,而表现出来,就又是可以把握和认识的。正因为如此,在大作家的笔下,肖像描绘总是与人物性格刻划互为表里,成为塑造艺术典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肖像要求有视觉上的直观性。但人类语言的本性却不具备这种视觉意义上的直观性。这是一对矛盾。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小说,是通过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手势、服饰、环境、性格等及其在特定时间、空间里的发展变化,来克服其不具备视觉直观性的一面,并唤起每个读者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印象,使肖像不知不觉地在读者的脑海里凸现出来。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1年第3期77-82,共6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