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代短篇小说心理描写叙论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普遍采用,起于明代。它的成功,与当时文坛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关。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认为,如果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符合生活的逻辑,便可以“触性性通,触情情出。”所谓“性通”“情出”,即是作品的艺术魅力引起的人们的共鸣。而作品能够使市井细民“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除了“理真”即思想内容的真切外,各种表现手段其中包括心理描写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且看《醒世恒言》里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一篇,其中写到周胜仙与范二郎在茶坊相遭,“四目相视,俱各有情。”“这女孩儿的心里暗暗地喜欢,自思量道:‘若还我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问他曾娶妻也不曾’。”她借着买糖水巧妙地与男方通名报姓,并对卖水的说:“你敢随我去?”一直把小伙子引到自家门口。“入门去,又推起帘子出来望。”最后,留下那范二郎“在门前一似失心风的人盘旋,走来走去,直到晚方才归家。”在男女界限严格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家占着主动,说明了什么呢?不用说她违抗父命,“两遍死去,都只为官人”,即此一端,也可看出她置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于不顾,敢于追求自由结合的爱情,和崔鴬鴬、杜丽娘乃至林黛玉等闺阁小姐不同,表现了大胆机灵的市民阶层的性格。这种把人物的内心和语言、行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的写法,是典型的中国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方式。在这里。
作者 蔡国梁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57-61,共5页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