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通假”质疑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作者 许威汉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150-152,31,共4页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1

  • 1许威汉.论汉语词汇体系[J].古汉语研究,1989(4):1-7. 被引量:11
  • 2许威汉主编.现代语言学系列序.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000.
  • 3许威汉.汉语词汇基础知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 4许威汉.20世纪汉语词汇学.北京:书海出版社,2000.
  • 5沈怀兴.汉语词汇复音化初探[J].中国语文通讯,2000,(12).
  • 6徐时仪.语言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7许威汉.谈汉字发展演变.语文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 8古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8.
  • 9许威汉.从李白笔下的“绿”字得到启示[J].今昔谈,1981,(2).
  • 10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