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译的成败,系于信与达的统一。人谓“信之不存,达将焉附?”这固然不错。可是,词而不达,信复何存?求信而拘守原作的表层结构则不达,不达则旨趣不彰,要说准确,恐难令人首肯。信与达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或则两存,或则两亡。就译诗而论,求信与达,做到“情与貌,略相似”并非容易。译者能与作者神思契合,犹如“我”与“青山”,才能见其“妩媚”,才能创造大体肖妙的译文,使读者见其“妩媚”,否则情貌皆殊,不肖之甚。什么是“情与貌”?为什么只能“略相似”? 诗言志,或曰吟咏性情,或曰抒发怀抱。诗情寓于形象。译诗,是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原作的形象,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原作的感情。这就要求译者以作者之心为心。
出处
《外国语》
1980年第5期20-25,共6页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