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1959年豫西六县调查简报
被引量:
1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在1959年夏季发掘工作结束后,沿着洛河、伊河的中、下游和汝河上游,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了洛宁、宜阳、嵩县、伊川、汝阳、临汝六县。调查目的是为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新石器吋代和商代早期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其分布情况。这次工作是在各县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调查或复查的有仰韶、龙山、早商和战国等四个时代的遗址46处。现介绍于下。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
出处
《考古》
1961年第1期29-32,64-68,共9页
Archaeology
关键词
遗址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尖底瓶
豫西
宜阳
中国科学院
灰陶
洛宁县
台地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29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127
同被引文献
229
1
袁广阔.
豫东北地区龙山时代丘类遗址与城址出现原因初探[J]
.南方文物,2012(2):82-85.
被引量:6
2
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J]
.考古,1999(12):16-27.
被引量:19
3
邹衡.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J]
.考古与文物,1999(5):50-55.
被引量:11
4
李伯谦.
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课题的新进展[J]
.文物,1999(3):52-55.
被引量:8
5
王睿.
垣曲商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
.考古,1998(8):81-91.
被引量:11
6
戴向明.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J]
.考古学报,1998(4):389-418.
被引量:55
7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
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J]
.考古,1998(10):66-79.
被引量:68
8
史家珍,桑永夫.
河南伊川县伊阙城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考古,1997(12):8-16.
被引量:25
9
韩建业,杨新改.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J]
.考古学报,1997(1):1-22.
被引量:62
10
安金槐.
豫西颍河上游在探索夏文化遗存中的重要地位[J]
.考古与文物,1997(3):54-6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2
1
贺俊.
关于二里头文化类型划分的若干思考[J]
.三代考古,2021(1):231-259.
2
张剑.
洛阳新石器时代考古综述[J]
.华夏考古,1999(2):46-55.
被引量:6
3
李仰松.
谈谈仰韶文化的■棺葬[J]
.考古,1976(6):356-360.
被引量:25
4
赵芝荃,郑光.
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82(4):427-476.
被引量:76
5
郭京宁.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历程评述[J]
.华夏考古,2005(2):62-71.
被引量:3
6
吴社伟.
史前时期伊川地区的厚重文化积淀[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6-9.
7
张红樱.
谈彩陶鹳鱼石斧图的巫画性质[J]
.中原文物,2015(4):64-67.
被引量:5
8
袁广阔.
伊川盆地仰韶至龙山时代聚落变化原因探索[J]
.中原文化研究,2019,7(4):12-17.
9
任广,胡瑞(绘图),高向楠(绘图),胡楠(绘图),李国徽(绘图),闫鑫龙(照相),高虎(照相).
河南伊川土门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
.中原文物,2022(2):4-19.
10
张立东.
夏文化探索的回顾与展望[J]
.华夏考古,2023(6):49-61.
二级引证文献
127
1
吴旦.
孝堂山石祠弋射图像及相关问题考[J]
.形象史学,2022(2):224-243.
被引量:1
2
徐志君.
弋射补证——兼论不同材料的互证与“间性”[J]
.形象史学,2019,0(1):84-100.
被引量:2
3
李德方,聂晓雨.
二里头文化石钺渊源初论[J]
.洛阳考古,2022(2):30-35.
4
吴卫红,辛宇.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历史、问题与趋势(一)[J]
.南方文物,2023(1):28-41.
5
黄磊,何努.
二里头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考古研究之三[J]
.南方文物,2022(6):1-14.
被引量:2
6
黄海波,井中伟,刘化石.
川西南地区早期石棺墓所见特殊葬俗探析[J]
.边疆考古研究,2022(1):137-145.
7
韩香花.
新石器时代伊洛地区的原始农业及发展条件[J]
.农业考古,2009(3):11-16.
被引量:1
8
杨杰.
略述我国的铜石并用时代[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6(4):46-48.
被引量:2
9
张志新.
苏州的良渚遗存及古代文明[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3(1):111-117.
10
孙致中.
《山海经》与《山海图》[J]
.河北学刊,1987,7(1):57-62.
被引量:4
1
第二届《洛宁县志》出版发行[J]
.河洛史志,2005(4):18-18.
2
李健永,裴琪,贾峨.
洛宁县洛河两岸古遗址调查简报[J]
.考古,1956(2):51-53.
被引量:6
3
徐蕊.
洛宁县北周兄弟三人造像碑[J]
.中原文物,2004(1):74-76.
4
洛宁故县秦墓发掘简报[J]
.中原文物,1985(4):3-4.
被引量:5
5
李献奇,王兴起.
洛宁发现一件宋代瓷枕[J]
.中原文物,1988(2):92-92.
6
问题讨论[J]
.史学月刊,1951(8):15-16.
7
贾峨,赵世網.
河南襄城茨沟汉画象石墓[J]
.考古学报,1964(1):111-131.
被引量:12
8
刘汝阳.
刘汝阳[J]
.艺术沙龙,2011,0(4):300-301.
9
刘汝阳[J]
.艺术沙龙,2011,0(1):116-131.
10
罗潇伟.
龙门石窟一日游[J]
.中华少年(艺术创想坊),2010(9):32-32.
考古
196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